[發(fā)明專利]復合毛細結構的熱管及其制造方法無效
| 申請?zhí)枺?/td> | 200610037237.2 | 申請日: | 2006-08-2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131308A | 公開(公告)日: | 2008-02-27 |
| 發(fā)明(設計)人: | 蕭惟中 | 申請(專利權)人: | 佛山市順德區(qū)順達電腦廠有限公司;神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28D15/04 | 分類號: | F28D15/04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528308廣東省***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復合 結構 熱管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是與熱管有關,特別是指一種具有若干種種不同毛細結構的熱管及其制造方法者。
背景技術
目前,熱管的基本結構,大體上均包含有:一外殼,其由具有良好導熱性能的材料制成,并形成有可給予密封的容納空間,外殼的內壁上設有呈溝狀或網狀等不同形狀的毛細結構。將適量的工作流體,注入該容納空間內,且其可為水、乙醇或丙酮等材料。
通過工作流體可容納于被密閉之容納空間內,進行氣液兩相變化,以及可沿毛細結構所布設的范圍內移動的特性,使熱管因此而具有可以迅速且有效傳遞熱能的功能。因此一般熱管均被定義有用以吸熱之一加熱段(或稱蒸發(fā)段)、用以散熱之一冷卻段(或稱冷凝段),以及介于該二者間的一隔熱段(或稱絕熱段)。
其中對熱傳導效率影響相當大之毛細結構,就先前技術所知,當其外殼為呈管狀時,中國臺灣專利公告第577537號新型專利案,揭露有于該外殼內壁設置溝槽的結構,中國臺灣專利公開第200514957案發(fā)明案則揭露以鍛壓方式制造該中空管狀外殼,并在其內壁形成溝槽狀表面的方法;當該外殼呈平板狀時,則中國臺灣專利公告第435691號與第449040號新型專利案,分別揭露有于其容納空間內部置入支撐片以做為毛細結構的技術。
前述各管狀或平板狀熱管,由于均僅具有一種毛細結構,因此,在實際運用上,工作流體在該容納空間內,在轉變?yōu)闅鈶B(tài)或液態(tài)等不同型態(tài)的位置處,該熱管由于缺乏與其對應的不同毛細結構,因此,將使其傳遞熱能的效率無法充份發(fā)揮。雖然,以蝕刻方式在外殼之內壁上制造不同毛細結構,是屬于可行的技術,但是其制造成本顯然過于高昂,而非一般使用者所能接受者。
發(fā)明內容
鑒于以上的問題,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若干種不同毛細結構的熱管,且其具有較佳的熱傳導效率,并且此熱管的制造方法具有制造成本低廉的優(yōu)點。
為達成上述之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具有復合毛細結構的熱管,其包含有一密封的中空殼管及至少一金屬薄片。其中,中空殼管內部填充有一工作流體,而金屬薄片為穿置于該中空殼管中。金屬薄片為被區(qū)分一第一毛細區(qū)段及一第二毛細區(qū)段,在第一毛細區(qū)段上形成有若干個第一毛細結構,用以吸附該工作流體,另,在第二毛細區(qū)段上形成有若干個第二毛細結構,用以吸附工作流體,其中在第一毛細結構對工作流體產生的毛細力,是不等于第二毛細結構對工作流體產生的毛細力,使液態(tài)的工作流體朝向預定方向流動。
本發(fā)明更提供一種復合毛細結構熱管的方法,其步驟如下:(1)提供一中空殼管,并在其上預設一開口端,用以供一工作流體被填入中空殼管中。(2)提供至少一金屬薄片,將金屬薄片區(qū)隔為一第一毛細區(qū)段及一第二毛細區(qū)段,在第一毛細區(qū)段形成若干個第一毛細結構,并在第二毛細區(qū)段形成若干個第二毛細結構,使得該第一毛細結構對工作流體產生的毛細力,不等于第二毛細結構對工作流體產生的毛細力(3)在中空殼管內置入金屬薄片與工作流體。(4)將中空殼管內部抽成真空。(5)封閉住該開口端。
本發(fā)明的功效在于,金屬薄片是以沖壓方式形成毛細結構之后,再被置入中空殼管中,從而利用毛細力去導引工作流體。其制作成本低于已知技術的熱管結構,且其生產速率快,同時,金屬薄片是可輕易地針對熱管型態(tài)進行變化。此外,該金屬薄片也可以根據(jù)蒸發(fā)及冷凝等需求,在不同區(qū)段形成不同的毛細結構,以達成最佳化的工作流體導引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之分解立體圖;
圖2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中,金屬薄片之局部放大立體圖;
圖3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中,金屬薄片之另一局部放大立體圖;
圖4為第一實施例之剖面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之剖面示意圖;
圖6為本發(fā)明第三實施例之剖面示意圖;
圖7為本發(fā)明第四實施例之剖面示意圖;
圖8為本發(fā)明第五實施例之剖面示意圖;
圖9為本發(fā)明第六實施例中,金屬薄片之局部放大立體圖;及
圖10為本發(fā)明第六實施例之剖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對本發(fā)明的目的、構造、特征、及其功能有進一步的了解,茲配合實施例詳細說明如下。
首先請參閱圖1、圖2及圖3所示,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所提供之一種復合毛細結構之熱管,包含有一中空殼管10、至少一金屬薄片20及一填充于中空殼管10中的工作流體(圖中未示)。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佛山市順德區(qū)順達電腦廠有限公司;神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經佛山市順德區(qū)順達電腦廠有限公司;神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610037237.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