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發動機起動裝置無效
| 申請號: | 01119335.2 | 申請日: | 2001-05-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384281A | 公開(公告)日: | 2002-12-11 |
| 發明(設計)人: | 鳥山正雪 | 申請(專利權)人: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 |
| 主分類號: | F02N11/00 | 分類號: | F02N11/00 |
| 代理公司: |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專利商標事務所 | 代理人: | 陳健 |
| 地址: | 日本*** | 國省代碼: | 暫無信息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發動機 起動 裝置 | ||
本發明涉及用起動馬達轉動曲軸而將發動機起動的發動機起動裝置。特別涉及并用包含曲軸的旋轉系統的慣性力和起動馬達的驅動力矩,即使用低轉矩的起動馬達,也能良好地進行發動機起動的發動機起動裝置。
發動機起動時的曲軸轉動力矩,當活塞即將達到壓縮上死點(TDC)時,顯示出最大值(越過力矩),為了越過該TDC,現有技術中是采用比較大的起動馬達,該起動馬達產生的最大產生力矩、即制動力矩在上述最大曲軸轉動力矩以上。
起動馬達的驅動力矩越大,發動機的起動性越好。但是,在起動馬達與發動機曲軸直接連接的構造中,起動馬達的旋轉部分起著慣性量的作用,所以,采用驅動力矩大的大型起動馬達時,尤其在起步加速等時運轉性能降低。
例如,一般的小型機動兩輪車采用的100cc以下的4沖程發動機中,其最大轉動曲輛軸力矩達到1.3kgfm。但是,把最大發生力矩為1.3kgfm的起動馬達與曲軸直接連接時,其慣性量為40kgcm,大大超過最適當慣性量即28至33kgcm。即,發動機的起動性和運轉性能是相背離的關系,難以兩全其美。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解除上述現有技術的問題,提供一種能用小型起動馬達確保良好的發動機起動性,兼得發動機起動性和運轉性能的發動機起動裝置。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發動機起動裝置,在發動機停止后,使曲軸逆轉到規定位置,準備下一次的發動機起動,其特征在于,備有使曲軸正轉和逆轉的起動馬達、和在發動機停止后使起動馬達逆轉的逆轉控制裝置;上述起動馬達的最大發生力矩為發動機起動時活塞越過壓縮行程所需的最大轉動曲軸力矩的約60%以下,并且在活塞進行壓縮行程以外所需的轉動曲軸力矩以上。
根據上述特征,活塞在達到壓縮行程前被充分加速,可得到比較大的慣性力,所以,只要該慣性力和起動馬達的驅動力矩的合力達到最大轉動曲軸力矩,即使起動馬達本身的最大發生力矩小于最大轉動曲軸力矩,活塞也能越過壓縮行程。
圖1是采用本發明的小型摩托車型機動兩輪車的整體側視圖。
圖2是沿圖1中的擺動單元的曲軸的斷面圖。
圖3是圖2的局部放大圖。
圖4是起動器兼發電機的控制系統的框圖。
圖5是表示圖4的ECU的主要部構造的框圖。
圖6是轉向反向控制的流程圖。
圖7是轉向反向控制的動作說明圖。
圖8是發動機起動控制的時間圖。
圖9是轉動曲軸力矩的遷移例的圖。
圖10是ACG發電控制處理的流程圖。
圖11是表示ACG通電控制時的定子線圈的相電流和轉子角度傳感器的輸出的時間圖。
圖12是以發動機轉速作為參數的通電負荷的圖。
圖13是表示發動機轉速Ne和轉動曲軸力矩Tcnk的時間變化的圖。
圖14是表示起動馬達的驅動力矩Tdrv、包含曲軸的旋轉系統的慣性力矩Tine、以及驅動力矩Tdrv和慣性力矩Tine的合成力矩Tadd的時間變化的圖。
圖15是表示ACG起動器1中的慣性量和最大發生力矩的關系的圖。
下面,參照附圖詳細說明本發明。圖1是采用本發明發動機起動裝置的小型摩托車型機動兩輪車的整體側面圖。該車輛具有發動機自動停止起動功能,即,車輛停止時,自動使發動機停止,然后,當進行了發動操作(風門手柄被打開或者起動開關被接通等)時,自動地驅動起動馬達,使發動機再起動。
車身前部和車身后部通過低底板部4連接著,作為車身構架的車架大致由下管6和主管7構成。燃料箱和收容箱(均圖未示)支承在主管7上,在其上方配置著車座18。
在車身前部,在上方設有軸支在轉向頭5上的把手11,在下方設有前叉12,在其下端軸支著前輪FW。把手11的上部,由兼作儀表板的把手罩13覆蓋著。在主管7的立起部下端突設著托架15,擺動單元2的吊架18通過連桿部件16可擺動地連接在該托架15上。
在擺動單元2上,在其前部搭載著單氣缸50cc的4沖程發動機E。從該發動機E到后方構成皮帶式無級變速機10,在其后部,通過離心離合器設有減速機構9,后輪RW軸支在該減速機構9上。在該減速機構9的上端與主管7的上部彎曲部之間夾設著后緩沖器3。在擺動單元2的前部配設著與從發動機E伸出的吸氣管19連接著的氣化器17、和與該氣化器17連接著的空氣濾清器14。
圖2是沿曲軸201將擺動單元2剖切的斷面圖,圖3是其局部放大圖,與上述相同的標記表示同一或同等的部分。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未經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01119335.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