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柜多用的折疊柜架無效
| 申請號: | 96235554.2 | 申請日: | 1996-02-02 |
| 公開(公告)號: | CN2263921Y | 公開(公告)日: | 1997-10-08 |
| 發明(設計)人: | 席延勃;鄭風云 | 申請(專利權)人: | 席延勃;鄭風云 |
| 主分類號: | A47B96/02 | 分類號: | A47B96/02 |
| 代理公司: | 陜西煤炭工業專利事務所 | 代理人: | 楊世興 |
| 地址: | 710054 陜西*** | 國省代碼: | 陜西;6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多用 折疊 | ||
本實用新型屬于日常生活用具柜的柜內結構件。
目前,人們日常生活用的柜,如壁柜、大衣柜等的柜內都是用預先設計好的撐條及撐板把柜內分為多層隔架。這種結構,使用時受局限性很大,使用者必須按設計者的意圖才能使柜得到較充分地利用。也有柜內的撐板設計為活動可卸式,但是在不用此撐板時,必須把其取下,另行存放,給使用者帶來使用和存放的不便。
積于上述原因,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使用方便、可使一柜多用的折疊柜架,以滿足柜具按照使用者本人的意愿更合理、充分地使用。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方案是:折疊柜架包括撐條及撐板,撐條固定在柜內的兩側壁可把撐板支撐。其結構特點是,所述撐板是由左、右對稱的兩部分組成,其中間用鉸軸套鉸接。鉸軸套的后部固定在所設的L型支板的平板上,L型支板的豎板與柜內后壁固定。當撐板的兩部沿鉸軸套向上翻轉到豎直位置時,由所設固定在柜內后壁的連接塊可將撐板兩部收直。
按照上述技術方案,所述L型支板的平板和豎板也可由鉸軸套鉸接。當整體撐板與L型支板的平板沿其鉸軸套向上翻轉到與柜后壁平行時,連接塊與整體撐板相接。
為了充分利用折疊柜架。所述撐條的底端面設有均布的衣帽鉤。
為了使折疊柜架裝配時適用于不同規格的柜。所述撐板的兩部均采用套式結構可伸縮調整其長度。
由于本實用新型折疊柜架將撐板設為左、右對稱的兩部分,其中間由鉸軸套鉸接。另外,L型支板的平板和豎板也由鉸軸套鉸接。所以在使用中,柜內通過該折疊柜架可形成四種不同的使用狀態。使用者可根據需要或本人的意愿隨意進行調整,使柜具可得到更合理、充分地使用。具有結構設計合理、制造簡單、成本低、使用方便的特點。有極易推廣使用的價值。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描述。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的結構示意圖。
實施例1.參看圖1,本實用新型折疊柜架包括撐條2及撐板4,撐條2固定在柜內兩側壁可把撐板4支撐。撐條2的底端面上設有均布的衣帽鉤1。撐板4是由左右對稱、套式結構,可各自伸縮調整其長度的兩部分組成。其中間由鉸軸套5鉸接,鉸軸套5的后部固定在所設的L型支板6的平板上,L型支板6的豎板與柜內后壁固定。L型支板6的平板和豎板由鉸軸套9鉸接。帶磁性的連接塊8固定在L型支板6的豎板上方、柜內后壁上。連接塊8上設有凹陷7與撐板4的左、右兩部及前部所設的各帶磁性的凸起3形狀相匹配。當撐板4的左、右兩部沿鉸軸套5向上翻轉到豎直位置時,連接塊8上的兩邊凹陷7可與撐板4左、右兩部的凸起3相吻合將撐板4兩部收直。當整體撐板4與L型支板6的平板沿鉸軸套9向上翻轉到與柜后壁平行時。連接塊8前面的凹陷7與撐板4前部的凸起3相吻合將撐板4吸敷柜后壁上。使用時可根據需要把撐板4全撐,使柜內分為橫隔層。也可以把撐板4的一部豎起,使柜內一半有橫隔層一半有豎隔板。也可以把撐板4的兩部都豎起,使柜內豎向隔分為兩部分。還可以把整體撐板4全部貼敷于柜內的后壁上,使柜內即無橫隔層也無豎隔板。
實施例2.參看圖2,與上述實施例1相同的部分均省略敘述。所不同的是連接塊8為非磁性,其上設有多個掛鉤71可分別與撐板4的左、右兩部及前部所設的掛環31連接,可使撐板4兩部收直或整體撐板4貼敷柜內的后壁。另外在撐板4前部的掛環31與連接塊8的掛鉤71之間設有活接的保險撐帶10,可視撐板4上放置物的重量而放置。使用方法相同,省略敘述。
另外提出的是,上述方案中所述撐板4與連接塊8的連接,也可采用其它形式,如止口卡式嵌接;所述L型支板6的平板和豎板采用直接對接,不設鉸軸套9;所述撐板4的左、右對稱兩部分采用一體的面板。睹如此類的技術方案均屬于本實用新型折疊柜架的保護范圍。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席延勃;鄭風云,未經席延勃;鄭風云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96235554.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