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多產烯烴的改性的層柱粘土催化劑及其制法和應用無效
| 申請號: | 96103411.4 | 申請日: | 1996-03-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6869C | 公開(公告)日: | 2000-09-27 |
| 發明(設計)人: | 關景杰;虞至慶;劉進彥;陳正宇;汪燮卿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C10G11/05 | 分類號: | C10G11/05;B01J29/00 |
| 代理公司: | 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專利事務所 | 代理人: | 屈定秀 |
| 地址: | 100029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烯烴 改性 粘土 催化劑 及其 制法 應用 | ||
1.一種多產烯烴的聚乙烯醇改性的層柱粘土催化劑,其特征在于該催化劑的組份和含量是:
(1)聚乙烯醇改性的層柱粘土活性組份20~90重%;
(2)選自含稀土五元環結構的高硅沸石、ZSM-5、β沸石或Y型沸石中的一種或一種以上的輔助活性組份0~40重%;
(3)選自高嶺土族粘土或含硅、鋁、鋯的無機氧化物中的一種或一種以上的混合物或化合物的擔體組份0~50重%;
(4)選自用聚乙烯醇改性的氧化鋁、氧化硅、氧化鋯中的一種或一種以上復合物或混合物的交粘劑組份10~40重%;
所說的聚乙烯醇改性的層柱粘土活性組份是指由聚乙烯醇和選自包括鋁溶膠、硅溶膠、硅鋁溶膠、鋯溶膠在內的羥基復合物交聯劑所構成的物質作為層間支持物或者由此經焙燒而得到的無機氧化物柱子的層柱累托石或層柱蒙皂石分子篩活性組份;所說的交粘劑組份是指由聚乙烯醇和選自包括鋁溶膠、硅溶膠、硅鋁溶膠、鋯溶膠在內的無機羥基復合物所構成的物資,經干燥、焙燒后得到的無機氧化物或由聚乙烯醇與選自含擬薄水鋁石的鋁溶膠、硅溶膠、硅鋁溶膠、鋯溶膠所構成的物質,經干爆、焙燒后得到的無機氧化物,或它們中的一種或一種以上的混合物或共聚物經干燥、焙燒后得到的無機氧化物。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說的層柱粘土催化劑,其特征在于所說的聚乙烯醇改性的層柱粘土活性組分是聚乙烯醇改性的層柱累托石分子篩活性組份。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說的層柱粘土催化劑,其特征在于輔助活性組份是含稀土五元環結構的高硅沸石、ZSM-5、β沸石的混合物。
4.根據權利要求1、3所說的層柱粘土催化劑,其特征在于輔助活性組份為5~40重%。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說的層柱粘土催化劑,其特征在于所說的擔體組份是高嶺土。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說的層柱粘土催化劑,其特征在于所說的交粘劑組份是聚乙烯醇和鋁溶膠或聚乙烯醇和含擬薄水鋁石的鋁溶膠構成的物質,經干燥、焙燒后得到的Al2O3交粘劑組份。
7.權利要求1所說的聚乙烯醇改性的層柱粘土催化劑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是將0.1~40份聚乙烯醇、20~90份可膨脹粘土、10~40份交聯劑、0~40份輔助活性組份、0~50份擔體組份混合,經打漿、噴干、老化、洗滌、干爆、焙燒等步驟。即得本發明層柱粘土催化劑,具體步驟如下:
(1)原料準備:
(A)用常規離子交換法,將可膨脹粘土的可交換陽離子交換成RE+++型、Na+型、或NH4+型粘土;
(B)將平均聚合度>1000,80%以上水解的聚乙烯醇配制成2~10重%的聚乙烯醇水溶液;
(C)將交聯劑稀釋成含氧化物30~160克/升的水溶液,再經室溫-80℃老化處理0~24小時;
(2)打漿噴干:將聚乙烯醇水溶液、可膨脹粘土、交粘劑、輔助活性組份和擔體組份按給定比例在室溫-75℃混合打漿1~5小時,漿液固含量為15~40重%,然后按常規方法干燥或噴霧干燥成微球催化劑;
(3)加氨老化:將干燥后的催化劑置于脫離子水中進行打漿,催化劑與水的重量比為1∶20~40,用1~10重%的NH4OH溶液調節pH至3~9、在60~75℃老化1~4小時,用常規方法過濾、洗滌;
(4)干燥:常規方法,室溫-120℃;
(5)焙燒:在450~650℃在空氣中焙燒1~4小時,
所說的可膨脹粘土是指包括累托石、蒙皂石在內的各種天然或人工合成的具有膨脹性的規則間層礦物粘土或單層礦物粘土;所說的交聯劑選自包括鋁溶膠、硅溶膠、硅鋁溶膠、鋯溶膠在內的無機羥基復合物中的一種或一種以上的混合物或共聚物;所說的輔助活性組份選自含稀土五元環結構的高硅沸石、ZSM-5、β沸石或Y型沸石中的一種或一種以上的混合物;所說的擔體組份選自高嶺土族粘土或含硅、鋁、鋯的無機氧化物中的一種或一種以上的混合物或化合物。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說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說的聚乙烯醇是平均聚合度為1750左右、98%以上的水解的聚乙烯醇。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說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說的可膨脹粘土是累托石。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未經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96103411.4/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