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治療皮膚燙燒傷的外敷中藥膏及其制備方法無效
申請號: | 93100511.6 | 申請日: | 1993-01-02 |
公開(公告)號: | CN1088800A | 公開(公告)日: | 1994-07-06 |
發明(設計)人: | 丁寶財 | 申請(專利權)人: | 鞍山鋼鐵公司;鞍山鋼鐵公司鐵西醫院 |
主分類號: | A61K35/78 | 分類號: | A61K35/78 |
代理公司: | 鞍山鋼鐵公司專利事務所 | 代理人: | 劉東興 |
地址: | 11402*** | 國省代碼: | 遼寧;21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治療 皮膚 燒傷 外敷 藥膏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治療皮膚燙燒傷外敷中藥膏及其制備方法。適用于治療皮膚燒傷、燙傷。
用于治療水火燙燒傷的中藥種類很多,例如臨床上較常用的“愈瘡十號”油膏是由煅石膏、煅爐甘石、煅寒水石、煅珍珠丹、冰片、凡士林、羊毛脂和液體石蠟組成,這種中藥油膏有祛腐生新的作用,能促進Ⅲ焦痂分離形成新生肉芽組織,適用于已感染的深Ⅱ或Ⅲ燒傷。它具有可以加速感染的壞死組織分離脫落,盡早引流膿液,并在局部形成具有屏障功能的新生肉芽組織,感染可以局限于燙燒傷創面而不向創面下的正常組織侵襲的特點,但是這種中藥油膏臨床應用亦存在下列不足,其中的煅寒水石和煅珍珠丹對人體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并有對人體血漿蛋白的凝固作用。臨床用藥時,患者常發生白細胞總數下降,創面易感染患者發燒體溫升高,肌膚組織細胞損傷,創面愈合較慢。
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上述“愈瘡十號”油膏存在的不足而提出一種治療皮膚燙燒傷的外敷中藥膏(中藥帖)及其制備方法。它具備對人體無急性毒性反應,對人體血漿蛋白無有凝固等副作用;并有較好的抑菌作用,對熱傷創面組織細胞具有保護作用和抗感染促進熱傷創面修復愈合的功效。
本發明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治療皮膚燙燒傷的外敷中藥膏,特點是由下面原料配方組份按重量百分比組成,其中含川芎1~5%;丹參0.5~15%;馬齒莧1~10%;爐甘石1~5%;黃連0.5~2%;黃柏0.5~2%;黃苓0.5~2%;冰片0.5~2%;蜂蠟5~10%;香油70~86%。它的另一個特點是在上述中藥膏的配方組份中再加入氯霉素1~5%。它的再一個特點是在上述中藥膏的配方組份中用利福平0.3~5%代替氯霉素。它的又一個特點是川芎可以用等量的白芷代替。它的下一個特點是丹參可以用等量的千里光代替。它的再一個特點是將中藥膏浸泡干紗布制成中藥膏紗布帖。它的又一個特點是在16×14厘米2的紗布帖上含有中藥膏5~8克。
一種治療皮膚燙燒傷的外敷中藥膏和中藥膏紗布帖的制備方法,特點是由下面原料配方組份的重量百分比組成:川芎1~5%;丹參0.5~15%;馬齒莧1~10%;爐甘石1~5%;黃連0.5~2%;黃柏0.5~2%;黃苓0.5~2%;冰片0.5~2%;蜂蠟5~10%;香油70~86%;氯霉素1~5%,工藝步驟是(1)首先,將上述配方組份的中草藥川芎、丹參、馬齒莧、爐甘石、黃連、黃柏、黃苓和冰片分別破碎成100目篩下的細末,混合攪拌均勻;(2)然后,將攪拌均勻的中草藥細末和按上述配方組份的香油、蜂蠟、氯霉素依次放在一個容器中攪拌均勻加熱溶化,加熱攪拌的時間是30分鐘,加熱的最高溫度是100℃,形成80℃的中藥糊,取出冷卻至20℃時成為中藥膏。也可以在配方組份中去掉抗生素氯霉素或者利福平按上述工藝步驟制成中藥膏;(3)將按上述工藝方法制備的80℃中藥糊倒入予先放置干紗布的浸泡罐內,中藥糊藥液自上而下浸透干紗布,然后冷卻至室溫制成中藥膏紗布貼;(4)將上述中藥膏紗布貼裝在滅菌容器內,進行常規的滅菌消毒后即可備用。
下面以四個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詳述。
實施例(一):
一種治療皮膚燙燒傷的外敷中藥膏,特點是由下面原料配方組份和重量組成:川芎16克;丹參40克;馬齒莧20克;爐甘石31克;黃連8克;黃柏8克;黃苓8克;冰片16克;蜂蠟70克;香油730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鞍山鋼鐵公司;鞍山鋼鐵公司鐵西醫院,未經鞍山鋼鐵公司;鞍山鋼鐵公司鐵西醫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93100511.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治療全身軟組織疼痛的速效止痛酊
- 下一篇:保肝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