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基于國密算法的工控編程平臺安全通信方法及系統在審
| 申請號: | 202310903931.1 | 申請日: | 2023-07-24 |
| 公開(公告)號: | CN116663075A | 公開(公告)日: | 2023-08-29 |
| 發明(設計)人: | 陳飛;胡靜;張勝 | 申請(專利權)人: | 信聯科技(南京)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6F21/64 | 分類號: | G06F21/64;G06F21/33;G06F21/55;G06F21/60;H04L9/40 |
| 代理公司: | 南京經緯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田凌濤 |
| 地址: | 210000 江蘇省南***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基于 算法 編程 平臺 安全 通信 方法 系統 | ||
本發明涉及一種基于國密算法的工控編程平臺安全通信方法,設計IDE編程軟件與控制器中安全RTE之間的程序安全加載方法,經工程師身份認證、雙向身份認證、以及控制程序可信驗證,執行控制程序到控制器中安全RTE的下載與更新;設計IDE組態監控軟件與安全RTE之間的安全數據通信方法,經雙向身份認證,執行彼此間通信過程中的數據安全保護;進一步相應系統,通過對工程師站、操作員站、控制器分別進行模塊化設計,提高模塊間的通信效率,進而高效執行安全通信方法,進一步提高對控制器運行過程監控的安全性;整個方案在實際應用中,能夠覆蓋工控系統研發、部署、運行、更新等各環節,可實現工控系統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通信保護。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基于國密算法的工控編程平臺安全通信方法及系統,屬于工控平臺安全加密通信控制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目前,工控系統已在我國電力、燃氣、供熱、交通、制造等涉及國計民生的關鍵領域廣泛應用。工控編程平臺是工控系統的核心組件,包括上位機組態與編程環境IDE和下位機運行時環境RTE;IDE包括編程軟件和組態監控軟件,編程軟件部署于工程師站,組態監控軟件部署于操作員站,RTE部署于PLC、DCS等工業控制器。
工控編程平臺的通信分為兩類:一類是IDE編程軟件與控制器間的通信,工程師使用編程軟件編寫控制程序、配置運行參數,下裝或更新到控制器的RTE中,控制器按照控制程序的邏輯,周期性地通過輸入口采集現場設備的運行數據,并通過輸出口發送給操作員站的組態監控軟件。另一類是IDE組件監控軟件與控制器間的通信,操作員通過組態監控軟件,根據現場設備的類型和連接方式,在軟件上畫出和現場設備執行順序一直的界面,形象地實時監控現場設備的運行狀況,并可根據需要向控制器發送控制指令調整現場設備的運行。可見,IDE功能強大,權限很高,控制IDE就可以對控制器植入病毒、木馬、后門等惡意代碼,任意控制現場設備的運行,甚至對工控系統造成毀滅性的破壞。因此,確保IDE與RTE間的安全通信至關重要。
IDE與RTE間主要采用底層基于TCP/IP協議的客戶端/服務器網絡通信方式,IDE為客戶端,主動向控制器RTE發起連接請求。編程軟件與控制器間上層通常采用各廠商自定義的私有協議,組態監控軟件與控制器間采用標準的工業以太網協議,典型的如Profinet、Ethernet/IP、Modbus等。由于以前工控系統運行環境相對封閉,且對可用性、實時性的要求強于安全性,因此各廠商在設計協議時基本未考慮安全通信機制,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1)IDE編程軟件向控制器下裝或更新控制程序時未對工程師進行身份認證,且與RTE通信時也未進行相互的身份認證,攻擊者可以冒充合法的IDE與RTE通信,隨意訪問控制器并植入惡意代碼。
(2)IDE組件監控軟件與控制器RTE采用明文通信,對傳輸的數據未采用加密、完整性等保護機制,數據易被篡改、偽造。
由于IDE編程軟件與控制器間的通信屬于短連接通信(稱為第一類通信),編程軟件下裝或更新完控制器程序即斷開連接,而IDE組態監控軟件一直與控制器RTE間保持長連接通信(稱為第二類通信)。因此,現有的解決方案主要針對第二類通信協議進行改進,增加簡易挑戰/應答認證機制或基于密碼學的安全通信機制,其中,簡易挑戰/應答認證機制是指用戶在訪問系統時,系統隨機產生一個消息作為挑戰值發送給用戶,用戶在對挑戰值進行簡單的運算處理后,將計算結果作為登錄口令返回給系統,如果系統收到正確的應答,則驗證通過。基于密碼學的安全通信機制則采用對稱、非對稱、HASH等密碼算法實現身份認證、數據加密、數據完整性保護等,實現通信安全。
現有技術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IDE和RTE通信的安全性,但是仍存在如下不足:
(1)未對第一類通信進行安全保護,工程師操作IDE向RTE下裝程序時未對用戶身份和程序完整性進行校驗,無法保證當前用戶為合法用戶,也無法保證程序沒有被植入惡意代碼;
(2)第二類通信采用的簡易挑戰/應答認證機制只進行了身份認證,且安全強度較弱,極易破解,無法保證數據不被篡改或偽造;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信聯科技(南京)有限公司,未經信聯科技(南京)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310903931.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