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同心軸潤滑結構、雙電機混合動力傳動機構及車輛在審
| 申請號: | 202310625117.8 | 申請日: | 2023-05-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6538280A | 公開(公告)日: | 2023-08-04 |
| 發明(設計)人: | 劉飛剛;劉繼偉;王旭崗;張潔 | 申請(專利權)人: | 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16H57/04 | 分類號: | F16H57/04 |
| 代理公司: | 重慶華科專利事務所 50123 | 代理人: | 李勇 |
| 地址: | 400023 *** | 國省代碼: | 重慶;50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心軸 潤滑 結構 電機 混合 動力 傳動 機構 車輛 | ||
本發明涉及一種同心軸潤滑結構,包括箱體和安裝在箱體內并同軸心從左到右依次布置的驅動電機軸、發動機輸入軸和動力輸入軸,所述驅動電機軸和發動機輸入軸均軸向貫穿設置有油道,驅動電機軸油道與發動機輸入軸油道相連通,所述驅動電機軸的左、右兩端分別與所述箱體和所述發動機輸入軸之間存在可容工作油液流動的間隙,所述發動機輸入軸的右端與所述動力輸入軸之間存在可容工作油液流動的間隙,所述箱體上設有與所述驅動電機軸油道左端連通的入口油道,所述驅動電機軸油道內設有用于調節工作油液流量的調節組件,其能分配工作油液進入后端發動機輸入軸油道的流量,以減小同心軸在旋轉時產生的離心力對油道遠端軸承潤滑的影響。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雙電機混合動力傳動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同心軸潤滑結構、雙電機混合動力傳動機構及車輛。
背景技術
隨著低碳時代的到來,各國開始加快汽車產業電動化的轉型步伐,純電動汽車因其固有的高成本及使用局限性,還未能完全替代傳統燃油汽車。混合動力汽車及混合動力技術,將發動機和電機作為混合動力源,不僅有優秀的動力性,滿足長遠的行駛里程,還可以發揮發動機最大的燃油效率,大幅度降低油耗,因此成為各汽車企業重點研發布局的技術領域,目前行業內的混合動力汽車大多采用了雙電機混合動力傳動方案。
隨著雙電機混合動力傳動方案的不斷應用,變速器箱體內布置了驅動電機、軸承、發電機和離合器等結構,使得變速器的布置空間擁擠。為了節約布置空間,將驅動電機、軸承、發電機和離合器等布置在兩根同心軸上,驅動電機與軸通過花鍵連接,驅動電機的運動速度與軸同速,驅動電機的潤滑油通過軸上的油孔供入;離合器與軸通過花鍵連接,離合器的運動速度與軸同速,由于整個同心軸的潤滑長度增大,進而導致同心軸在旋轉時產生的離心力對油道遠端軸承潤滑的影響增大。
CN218750280U公開了一種雙電機混合動力傳動機構及汽車,包括了一種緊湊、高效的雙電機混合動力傳動系統,該系統驅動電機軸與發電軸同軸心布置。發電機包含發電機定子和發電機轉子,發電機轉子與離合器外殼固定連接在一起,離合器布置在發電機轉子內部腔體內,離合器內齒轂通過花鍵與發動機輸入軸連接,驅動電機包含驅動電機定子和驅動電機轉子,驅動電機轉子固定在驅動電機軸上。發電機和驅動電機同軸布置,發動機驅動軸與發動機輸入軸同軸布置,驅動電機的冷卻潤滑油通過驅動電機軸上的油孔供入,發動機輸入軸與離合器之間的軸承的冷卻潤滑油通過驅動電機軸上和發動機輸入軸的油孔供入,冷卻潤滑油先經過驅動電機軸上的油孔,然后在進入發動機輸入軸的油孔。由于驅動電機軸在中高速時旋轉會產生較大的離心力,迫使冷卻潤滑油從離進油口近的油路去驅動電機,從而導致布置驅動電機冷卻潤滑油供給過量,而布置在遠端的發動機輸入軸與離合器之間的軸承卻無法得到足夠的潤滑油。
CN114704619A公開了一種變速器軸獨立油路結構,將油直接輸送到靜止的獨立油道中,管路上加工的油孔孔徑大小不等,這保證了機油能迅速輸送到長軸的最末端,避免了由于電機和離合器油道運動產生的離心力,造成的后端供油困難,規避了長軸的潤滑風險,解決長軸供油分配不合理和供油時間長的問題,離合器軸與獨立油道之間形成間隙,有效實現機油二次緩沖與分配,使得離合器軸上零部件接受機油潤滑相對均勻。但油管油孔均需要機加成形,成本較高,該獨立油路結構復雜不利于工程化。
毋庸置疑,上述的專利文獻公開的技術方案是本領域的一種有益的嘗試。為了解決這種同心軸因為旋轉運動造成的潤滑的問題,特發明了一種潤滑結構,該結構能解決其能減小同心軸在旋轉時產生的離心力對油道遠端軸承潤滑的影響。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種同心軸潤滑結構,其能減小同心軸在旋轉時產生的離心力對油道遠端軸承潤滑的影響;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種具有該同心軸潤滑結構的雙電機混合動力傳動機構;目的之三在于提供一種具有該雙電機混合動力傳動機構的車輛。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未經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310625117.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