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承載鞍損傷的判斷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310431510.3 | 申請日: | 2023-04-2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6242284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8-18 |
| 發明(設計)人: | 王偉 | 申請(專利權)人: | 慧鐵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B11/30 | 分類號: | G01B11/30;G01M17/08 |
| 代理公司: | 西安創知專利事務所 61213 | 代理人: | 馬鳳云 |
| 地址: | 710076 陜西省西安市高新區天*** | 國省代碼: | 陜西;6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承載 損傷 判斷 方法 | ||
本發明屬于鐵路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承載鞍損傷的判斷方法,包括如下步驟:定位安裝、啟動損傷檢測設備以及取下承載鞍,上述承載鞍損傷判斷的過程中使用到的損傷檢測設備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上端對稱固定連接有兩個立板,兩個所述立板的上端均固定連接有用于固定承載鞍的定位機構。本發明能夠自動對承載鞍內鞍面進行全面的凸起缺陷檢測,且只需工作人員給出一個啟動指令即可實現自動化檢測操作,各個檢測機構之間自動觸發電連接,保證了檢測質量和效率,且能夠同步進行凸起缺陷位置的記錄,使得后續對承載鞍進行處理時能夠再次快速定位缺陷位置,使得缺陷處理效率更高,大大降低了凸起處理遺漏的可能性。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鐵路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承載鞍損傷的判斷方法。
背景技術
承載鞍是鐵路貨車轉向架的重要部件,安裝在貨車輪對滾動軸承和轉向架側架導框之間,承擔貨車輪對軸承座的作用。
由于制造或轉運過程中的不注意,極有可能造成承載鞍內鞍面有磕碰傷,進而使得承載鞍內鞍面局部形成了凸起,從而破壞了承載鞍內鞍面與軸承外圈外徑面的接觸形態,直接影響了承載鞍出廠或者入庫檢測標準,在實際運用中形成的結果是:承載鞍內鞍面與軸承外圈的配合面形成局部點接觸狀態,導致因為該點接觸引起軸承外圈局部受力過大,形成與之對應的外圈滾道與滾子及內圈滾道的接觸應力增大,破壞了動壓油膜的形成,造成軸承接觸點附近的內、外圈及相應的軸承滾子機械性損傷,因此在入庫或者出廠使用前,需要對承載鞍內鞍面是否有凸起形成進行精確的檢測。
由于承載鞍內鞍面的凸起不明顯,目前通過人工配合儀器進行檢測容易因為操作不當等因素導致檢測不夠全面,容易出現檢測遺漏的問題,使得只通過人工檢測難以精確判斷是否產生了凸起,且對于承載鞍內鞍面具體凸起位置不能進行很好的記錄,導致后續需要處理的時候尋找不夠準確,進一步提高了凸起處理遺漏的可能性,人工手持儀器進行檢測的方式費時費力,在實際生產中往往有大批量的承載鞍需要進行檢測,導致檢測效率受到影響,難以滿足實際生產需求。
為此,我們提出一種承載鞍損傷的判斷方法來解決上述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上述問題,提供一種承載鞍損傷的判斷方法。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了下列技術方案:一種承載鞍損傷的判斷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S1.定位安裝,將待檢測的承載鞍固定在損傷檢測設備上;
S2.啟動損傷檢測設備,通過檢測設備對承載鞍的內鞍面是否出現凸起進行高效檢測,并同步記錄凸起位置;
S3.取下承載鞍,對應記錄標記位置對承載鞍進行處理;
上述承載鞍損傷判斷的過程中使用到的損傷檢測設備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上端對稱固定連接有兩個立板,兩個所述立板的上端均固定連接有用于固定承載鞍的定位機構,兩個所述立板相對一側側壁之間固定連接有同一個弧形記錄板,所述弧形記錄板內粘貼有觀測紙張,所述底座的上端還前后對稱固定連接有第一側板和第二側板,所述第一側板和第二側板之間固定安設有兩組分別位于承載鞍和弧形記錄板下側的漸進式搖擺移動機構,位于上側所述漸進式搖擺移動機構的輸出端上端固定連接有紅外測距傳感器,位于下側所述漸進式搖擺移動機構的輸出端上端固定連接有自觸發繪制記錄機構,所述立板的外側還固定安設有PLC控制器,所述第二側板的下端后側還固定安設有自驅動供電操控機構。
在上述的一種承載鞍損傷的判斷方法中,所述定位機構包括固定連接在立板上端的托接板,所述托接板的上端一側固定連接有支撐板,所述支撐板的側壁固定連接有U形定位板,所述U形定位板和承載鞍之間通過定位螺栓固定連接。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慧鐵科技有限公司,未經慧鐵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310431510.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產后康復儀
- 下一篇:一種減肥保健品及其制備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