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壓風-蓄冰-圍巖蓄冷耦合控溫系統及其控溫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310256948.2 | 申請日: | 2023-03-16 |
| 公開(公告)號: | CN116220784A | 公開(公告)日: | 2023-06-06 |
| 發明(設計)人: | 郭韋雙;張祖敬;易小燕;靳婷;楊玲燕 | 申請(專利權)人: | 貴州大學 |
| 主分類號: | E21F3/00 | 分類號: | E21F3/00;E21F11/00;E21F17/16 |
| 代理公司: | 重慶為信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50216 | 代理人: | 唐攀 |
| 地址: | 550025 貴州省*** | 國省代碼: | 貴州;5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蓄冰 圍巖 耦合 系統 及其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壓風?蓄冰?圍巖蓄冷耦合控溫系統及其控溫方法,包括避難硐室和過渡室,過渡室內設有蓄冰容器和空壓機,空壓機通過進風管道與蓄冰容器連接,蓄冰容器與避難硐室通過送風管道連接,蓄冰容器循環連接有制冷系統,制冷系統用于向蓄冰容器輸送冷量。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制冷系統能夠不斷為蓄冰容器輸送冷量,降低蓄冰容器內的溫度,空壓機將空氣通過進風管道送至蓄冰容器進行降溫,降溫后的空氣再由送風管道送至避難硐室,對避難硐室進行降溫,相較于傳統的降溫方式,具有使用安全、可靠性高、經濟成本低的優勢。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避難硐室降溫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壓風-蓄冰-圍巖蓄冷耦合控溫系統。
背景技術
我國是煤炭生產大國,全國大部分煤礦以井下開采方式進行作業。一旦發生事故,不僅人員撤離困難,而且實施救援也存在很大難度。因此,在礦井中設立避難硐室,給井下人員提供應急避難場所,同時為地面救援人員爭取時間。
由于避難硐室是相對密閉的空間,因此設計建造時要考慮將硐室內的溫度、濕度和氧氣量等參數維持在人體可接受的范圍。避難硐室內的人員、設施都能產生熱量,使硐室內溫度上升,如果不及時降溫,硐室內的溫度會持續上升,人體處于高溫環境會感到不舒適,而且過高的環境溫度會損害人體的熱平衡,使人身心失常,嚴重損害人體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必須對避難硐室內進行降溫。
目前,已有的避難硐室降溫方式包括:1、高壓二氧化碳膨脹降溫,通過兩次減壓使二氧化碳膨脹從液態變為氣態實現制冷,利用高壓二氧化碳膨脹氣體驅動風扇促使熱空氣流經蒸發器,冷卻后為生存環境降溫,但二氧化碳用量大,導致儲備容器體積大,存在泄漏的安全隱患,使用后降溫系統恢復難度大;2、高壓液態空氣制冷設備降溫,將液態空氣封裝在一個2m3的高壓儲罐內,平時利用冷凍機組將液態空氣維持在-195℃,避難時液態空氣減壓為常壓低溫氣體進入生存環境實現降溫,該裝置經濟成本高,欠缺實用價值。
發明內容
針對以上現狀,本發明提供一種壓風-蓄冰-圍巖蓄冷耦合控溫系統,具有使用安全、可靠性高、經濟成本低的優勢。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壓風-蓄冰-圍巖蓄冷耦合控溫系統,包括避難硐室和過渡室,其關鍵在于:所述過渡室內設有蓄冰容器和空壓機,其中,所述空壓機通過進風管道與蓄冰容器連接,所述蓄冰容器與避難硐室通過送風管道連接,所述蓄冰容器循環連接有制冷系統,制冷系統用于向蓄冰容器輸送冷量。
采用上述結構,啟動壓風-蓄冰-圍巖蓄冷耦合控溫系統,制冷系統能夠不斷為蓄冰容器輸送冷量,降低蓄冰容器內的溫度,空壓機將空氣通過進風管道送至蓄冰容器進行降溫,降溫后的空氣再由送風管道送至避難硐室,完成對避難硐室的降溫。同時,在非避難期間,降溫后的空氣可以對避難硐室的圍巖進行預冷,將部分冷量儲存在圍巖內,當避難硐室溫度升高時可以吸收一部分室內的熱量。
作為優選:所述蓄冰容器內的介質為水,所述制冷系統能夠將蓄冰容器內的水制成冰。采用上述結構,降溫效率更高,在斷電的情況下,冰塊能夠有效保存冷量,持續對避難硐室降溫,為救援人員爭取了時間。
作為優選:所述制冷系統包括制冷機組,以及連接在制冷機組與蓄冰容器之間的進液管和回液管,所述進液管和/或回液管上設有溶液泵。采用上述結構,溶液泵提供動力,使得制冷劑在蓄冰容器與制冷機組之間循環流動,不斷為蓄冰容器輸送冷量。
作為優選:所述蓄冰容器內設有與進口管道連通的分流管道,以及與所述送風管道連通的匯總管道,所述分流管道與匯總管道之間均勻分布有換熱管束。采用上述結構,熱空氣進入蓄冰容器后降溫更均勻,效率更高。
作為優選:所述換熱管束的數量為18根,每根所述換熱管束的直徑為30mm。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貴州大學,未經貴州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310256948.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