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基于多元時空數據的分心駕駛風險路段識別與管控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310244470.1 | 申請日: | 2023-03-14 |
| 公開(公告)號: | CN116246468A | 公開(公告)日: | 2023-06-09 |
| 發明(設計)人: | 黨曉旭;吳洲豪;呂益剛;賀鵬舉;汪澤;尉澤輝;馮套柱;李玲;金書鑫;李聰;滕王滕菲;馬科楊;馬博;楊柳 | 申請(專利權)人: | 西安科技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8G1/01 | 分類號: | G08G1/01;G08G1/16 |
| 代理公司: | 西安正華恒遠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61271 | 代理人: | 朱欣 |
| 地址: | 710054 *** | 國省代碼: | 陜西;6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基于 多元 時空 數據 分心 駕駛 風險 路段 識別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基于多元時空數據的分心駕駛風險路段識別與管控方法,實現了基于車輛歷史軌跡、道路幾何線型特征等多元時空數據分析的分心駕駛風險路段識別管控,包括基于道路結構特征的分心駕駛分析路段語義分割、基于歷史軌跡及道路幾何特征分析的加權分心駕駛指數統計(分心駕駛行為頻率指數=追尾指數+軌跡線型突變指數)、分心駕駛風險路段分類識別,風險路段分類管控,該方法突破了傳統管控方法僅著眼于車輛本身分心駕駛行為導致管控效率低、車輛傳感設備依賴性高的局限,可顯著提高道路網絡整體分心駕駛風險路段識別管控水平,降低相關事故風險。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道路駕駛安全監管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基于多元時空數據的分心駕駛風險路段識別與管控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汽車需求量和實用量逐漸增多,駕駛汽車時總會出現各種影響交通安全的行為,其中分心駕駛在駕駛行為中尤為常見,在駕駛汽車過程中一旦駕駛員分心就極易導致交通事故。
汽車產業的高速發展以智能網聯技術的不斷普及,智能輔助安全駕駛需求日益增加;而駕駛事故中,因為駕駛員注意力不集中分心而導致的交通事故比逐年增加,通過智能輔助安全駕駛對駕駛行為進行檢測和提醒的需求也越來越高。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中的上述不足,本發明提供的基于多元時空數據的分心駕駛風險路段識別與管控方法解決了傳統管控方法僅著眼于車輛本身分心駕駛行為導致管控效率低、車輛傳感設備依賴性高的局限的問題。
為了達到上述發明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基于多元時空數據的分心駕駛風險路段識別與管控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采集目標區域的路網數據,并進行分心駕駛風險路段語義劃分;
S2、采集目標區域的動態/歷史車輛軌跡數據,進而計算分心駕駛的分向路段的分心駕駛指數;
其中,分心駕駛指數包括追尾風險指數和軌跡線型突變指數;
S3、根據計算的加權分心駕駛指數,識別各分向路段的分心駕駛風險等級;
S4、根據各分向路段的分心駕駛風險等級,進行路段分類管控。
進一步地,所述步驟S1具體為:
S11、采集目標區域的路網數據,并修復異常路網數據,確定路網信息圖;
S12、在路網信息圖中,將100米以內的所有交匯口端點的形心識別為邏輯道路交叉口;
S13、對相鄰兩個邏輯道路交叉口之間的路段劃分邏輯分向路段,實現分心駕駛風險管控路段的語義劃分。
進一步地,所述步驟S13中劃分邏輯分向路段的方法具體為:
S13-1、連接相鄰兩個邏輯道路交叉口,獲得射線AB;
S13-2、根據射線AB的長度,劃分邏輯分向路段,并進行路段編號;
當射線AB小于1公里時,將射線AB作為邏輯分向路段,并進行路段編號;
當射線AB大于1公里但小于2公里時,以射線AB中點進行切割劃分,獲得兩段邏輯分向路段,并進行路段編號;
當射線AB大于2公里時,以邏輯道路交叉口A為起點,1公里為間隔對射線AB依次進行邏輯分向路段劃分,直到最后一個劃分點C至邏輯道路交叉口B的距離小于2公里時,以射線CB中點進行切割劃分得到對應兩段邏輯分向路段,對每個劃分出的邏輯分向路段,依次進行路段編號;
其中,進行路段編號的方法為: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西安科技大學,未經西安科技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310244470.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電子資源交易方法、裝置、電子設備及可讀存儲介質
- 下一篇:一種銅桿防氧化工藝
- 數據顯示系統、數據中繼設備、數據中繼方法、數據系統、接收設備和數據讀取方法
- 數據記錄方法、數據記錄裝置、數據記錄媒體、數據重播方法和數據重播裝置
- 數據發送方法、數據發送系統、數據發送裝置以及數據結構
- 數據顯示系統、數據中繼設備、數據中繼方法及數據系統
- 數據嵌入裝置、數據嵌入方法、數據提取裝置及數據提取方法
- 數據管理裝置、數據編輯裝置、數據閱覽裝置、數據管理方法、數據編輯方法以及數據閱覽方法
- 數據發送和數據接收設備、數據發送和數據接收方法
- 數據發送裝置、數據接收裝置、數據收發系統、數據發送方法、數據接收方法和數據收發方法
- 數據發送方法、數據再現方法、數據發送裝置及數據再現裝置
- 數據發送方法、數據再現方法、數據發送裝置及數據再現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