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棘上棘間復合韌帶有效
| 申請號: | 202310071981.8 | 申請日: | 2023-02-07 |
| 公開(公告)號: | CN115778629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4-25 |
| 發明(設計)人: | 黃誠一;王貝宇;王型金;杜雙慶 | 申請(專利權)人: |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 |
| 主分類號: | A61F2/08 | 分類號: | A61F2/08 |
| 代理公司: | 成都科海專利事務有限責任公司 51202 | 代理人: | 劉寧 |
| 地址: | 610065 四***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棘上棘間 復合 韌帶 | ||
本發明屬于醫療用品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棘上棘間復合韌帶;其包括多個韌帶本體;韌帶本體包括上錨定部、下錨定部和伸縮韌帶,伸縮韌帶的兩端分別與上錨定部和下錨定部連接;上錨定部上設置有卡口A,下錨定部上設置有卡口B;多個韌帶本體依次沿韌帶本體的寬度方向排列設置,相鄰兩個韌帶本體連接。該棘上棘間復合韌帶通過多個韌帶本體中的上錨定部與下錨定部分別固定在相鄰的兩個棘突上,利用伸縮韌帶模擬棘上韌帶以及棘間韌帶的功能,以完成棘上韌帶以及棘間韌帶的重建;在手術過程中,無需在棘突上進行鉆孔的手術操作,在保留棘突骨性結構完整性的基礎上完成棘上韌帶以及棘間韌帶的修復,從而有效的降低頸椎韌帶重建的手術難度。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醫療用品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棘上棘間復合韌帶。
背景技術
后方韌帶復合體(Posterior?ligamentous?complex,PLC),亦稱后方張力帶(posterior?tension?band),其由棘上韌帶(supraspinous?ligament?,?SSL)、棘間韌帶(interspinous?ligament?,?ISL)、黃韌帶(ligamentum?flavum?,?LF)及關節囊韌帶(facetjoint?capsules?,?FJC)組成。
完整的PLC結構可防止脊柱過度屈曲、牽張、旋轉和平移,其在維持頸椎正常強度和剛度、對抗頸椎后方牽張應力以及維持頸椎生理曲度中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當PLC被破壞時,下頸椎的穩定性和活動度(range?of?motion,ROM)受到很大的影響,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頸椎不穩定和過度屈曲,甚至會出現,頸椎骨折或脫位。
這種類型的韌帶損傷患者的治療方案可分為保守或手術治療,以防止進行性畸形和由于后方韌帶張力喪失而導致的脊髓受壓。自1910年以來,融合手術一直被認為是處理PLC損傷最可靠的方法。后椎弓根螺釘內固定由于在重建后張力帶和恢復正常矢狀面輪廓方面的顯著效果,一直被廣泛應用于胸腰段屈曲-牽張損傷;
然而,脊柱融合并不適合治療不合并骨折的PLC損傷患者,尤其對于頸椎而言,頸椎融合手術會導致相應節段的活動度喪失,從而代償性地增加了相鄰節段的ROM;以往的生物力學研究表明頸椎融合改變了相鄰節段的運動模式,從而增加了固定剛度和相鄰節段的位移,在長期隨訪中,患者會出現無法避免的相鄰節段退變等并發癥。
目前,頸椎后路人工韌帶修復重建手術中棘上、棘間韌帶的修復重建主要是通過棘突間人工韌帶重建技術來完成;
其手術原理是:在棘突基底部鉆孔做骨通道,使用人工韌帶在棘突之間以“8”字模式穿行,兩端交叉緊密縫合固定。
以C4-6棘上、棘間韌帶損傷為例:分別于損傷節段頸椎棘突基底部兩側做一約4mm直徑的皮質骨槽,在點式復位鉗的輔助下經骨槽穿通形成約4mm直徑骨通道;
取LARS韌帶(Ligament?Advanced?Reinforcement?System,先進人工韌帶加強系統),將引導線帶肌腱頭端依次穿過各棘突形成“8”字固定。以該患者為例,將引導線帶肌腱頭端穿過C4椎棘突通道,向下再于同側穿過C5椎棘突通道至對側,再向下至C6椎棘突通道由對側穿過回到同側。充分牽拉肌腱頭端與尾端,恢復棘突間足夠張力并維持,將肌腱頭端與尾端交叉且緊密縫合固定。
但是,該人工韌帶錨定方式存在以下技術問題:
1、棘突間人工韌帶重建技術中鉆孔器械(點式復位鉗、磨鉆等)以及人工韌帶穿行過程需要操作空間,顯露范圍須至雙側關節突,使得患者術中的創傷增加;且人工韌帶穿過骨通道的過程操作精細且十分困難,需要術者對頸后方解剖熟練掌握,對于術者顯露及外科手術技術的要求較高;
2、術者在重建韌帶的結構時,需在棘突上進行鉆孔操作,該方式會破壞棘突的骨性結構,在術后存在棘突骨折、韌帶失效的風險;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未經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310071981.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