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新型木模板緊固裝置及使用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310054541.1 | 申請日: | 2023-02-03 |
| 公開(公告)號: | CN116122575A | 公開(公告)日: | 2023-05-16 |
| 發明(設計)人: | 王超;楊有清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冶天工集團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4G17/065 | 分類號: | E04G17/065;E04G9/04 |
| 代理公司: | 天津諾德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 12213 | 代理人: | 朱卉 |
| 地址: | 300308 天津*** | 國省代碼: | 天津;1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新型 木模 緊固 裝置 使用方法 | ||
本發明提供一種新型木模板緊固裝置及使用方法,所述緊固裝置包括架體、第一卡件和第二卡件,所述架體上設有第一限位孔和第二限位孔,所述第一限位孔的一端連通所述第二限位孔;所述第一卡件的一端連接模板緊固架管,另一端貫穿所述第二限位孔,并通過第一鎖緊件固定;所述第二卡件的一端抵接模板水平方木,另一端貫穿所述第一限位孔,所述第一卡件可相對于所述架體移動,以靠近或遠離所述第一卡件,并通過第二鎖緊件固定。本發明可對所述模板水平方木的進行橫向緊固,使側模板底口封堵嚴實,可減少漏漿、漲模(或爆模)或后期柱墻爛根等問題,且本發明不直接接觸澆筑漿料,各部位均采用可拆卸的方式連接,易于安拆,故可在循環利用,節省成本。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建筑施工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新型木模板緊固裝置及使用方法。
背景技術
鋼筋混凝土結構是現代建筑物或構筑物主要的結構形式,其中的結構柱、剪力墻主要承受風荷載或地震作用引起的水平荷載和豎向荷載,需要嚴格控制其施工質量。目前,常采用木模板施工體系進行上述結構的澆筑施工,施工時,側模板支設好后,在側模板底部外側設置一圈水平方木,防止側模板與基礎銜接處漏漿,然后在水平方木上設置若干緊貼側模板的背楞,再利用鋼管、對拉螺栓緊固背楞和側模板。
但是在上述結構中,水平方木并沒有橫向緊固措施,僅靠其與基礎頂面及背楞底面之間的摩擦力進行穩固,澆筑時漿料沉降擠壓側模板底部及橫向方木,若水平方木發生水平位移,會導致側模板底口封堵不嚴,產生漏漿、漲模(或爆模)或后期柱墻爛根等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新型木模板緊固裝置及使用方法,以解決上述背景中的問題。
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新型木模板緊固裝置,包括:
架體,所述架體上設有第一限位孔和第二限位孔,所述第一限位孔的一端連通所述第二限位孔;
第一卡件,其一端連接模板緊固架管,另一端貫穿所述第二限位孔,并通過第一鎖緊件固定;
第二卡件,其一端抵接模板水平方木,另一端貫穿所述第一限位孔,所述第一卡件可相對于所述架體移動,以靠近或遠離所述第一卡件,并通過第二鎖緊件固定。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卡件包括固定板和活動板,所述固定板與所述架體固連,所述活動板的一端貫穿所述第二限位孔后被所述第一鎖緊件固定,另一端與所述固定板配合,以環繞并緊固所述模板緊固架管。
進一步的,所述活動板的截面呈山字形,所述固定板設置2~4個,且所述固定板設置在所述活動板沿寬度方向的兩側。
進一步的,所述活動板貫穿所述第二限位孔的端部設有若干銷孔,所述架體上還設有第一安裝孔,所述第一鎖緊件貫穿所述銷孔和所述第一安裝孔,將所述活動板和所述架體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架體上還設有第二安裝孔,所述第二鎖緊件的一端抵接所述第二卡件,另一端貫穿所述第二安裝孔并與所述架體螺紋緊固。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鎖緊件抵接所述第二卡件的一端設有貼合板,所述貼合板的形狀與所述第二卡件的側面形狀適配。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鎖緊件包括螺桿和限位螺母,所述螺桿的一端連接所述貼合板,另一端與所述限位螺母連接后貫穿所述第二安裝孔。
本發明還提供一種上述所述的新型木模板緊固裝置的使用方法,包括步驟:
(1)將所述固定板和所述活動板置于所述模板緊固架管的兩側,將所述活動板的端部伸入所述第二限位孔中,移動所述架體至所述固定板和所述活動板均緊貼所述模板緊固架管,再用所述第一鎖緊件固定所述活動板;
(2)向靠近所述固定板的方向移動所述第二卡件至其端部抵住所述模板水平方木,再用所述第二鎖緊件固定所述第二卡件。
本發明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冶天工集團有限公司,未經中冶天工集團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310054541.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