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冷卻裝置和具有其的電池包有效
| 申請號: | 202220794973.7 | 申請日: | 2022-04-07 |
| 公開(公告)號: | CN217239582U | 公開(公告)日: | 2022-08-19 |
| 發明(設計)人: | 王一宇;其他發明人請求不公開姓名 | 申請(專利權)人: | 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1M10/6568 | 分類號: | H01M10/6568;H01M50/2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華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張文姣 |
| 地址: | 213200 江蘇***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冷卻 裝置 具有 電池 | ||
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冷卻裝置和具有其的電池包,冷卻裝置包括:冷卻板。冷卻板包括:進水流道、出水流道和冷卻流道,進水流道包括主流道、第一支流道、第二支流道,主流道的進水端與冷卻板的進水口連通,主流道的出水端同時與第一支流道和第二支流道連通,第一支流道和第二支流道均由冷卻板的中部朝向兩側延伸,以與冷卻流道連通,出水流道的一端與冷卻流道連通,另一端與冷卻板的出水口連通,其中,出水流道包括拱形流道,拱形流道跨設在第一支流道或者第二支流道上。通過在冷卻板上設置進水流道,并在進水流道內設置主流道、第一支流道和第二支流道,使得冷卻液可以直接從主流道的進水端進入第一支流道和第二支流道,更快的發揮降溫的作用。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電池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冷卻裝置和具有其的電池包。
背景技術
現階段液冷電池包大部分都是通過管路進行分流,增加了塑料管路、管路快插等零部件,這些零部件占據了包內一部分空間,同時管路快插的存在,使得包內冷卻系統的氣密系統有一定泄露的風險。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旨在至少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之一。為此,本實用新型在于提出一種冷卻裝置,所述冷卻裝置去除了管路快插和管路,實現板內分流,為包內留出了更多的空間,且整包的氣密系統泄露的風險大大降低。
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冷卻裝置包括:冷卻板。冷卻板包括:進水流道、出水流道和冷卻流道,進水流道包括主流道、第一支流道、第二支流道,主流道的進水端與冷卻板的進水口連通,主流道的出水端同時與第一支流道和第二支流道連通,第一支流道和第二支流道均由冷卻板的中部朝向兩側延伸,以與冷卻流道連通,出水流道的一端與冷卻流道連通,另一端與冷卻板的出水口連通,其中,出水流道包括拱形流道,拱形流道跨設在第一支流道或者第二支流道上。
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冷卻裝置,通過在冷卻板上設置進水流道,并在進水流道內設置主流道、第一支流道和第二支流道,使得冷卻液從進水口進入冷卻板后,可以直接從主流道的進水端進入第一支流道和第二支流道,從而更快的進入冷卻流道,這樣的設計可以使得冷卻液更快的發揮作用,降低電池包內的溫度,減少電池包高溫故障的發生。通過在出水流道上設置拱形流道,避免了帶有熱量的冷卻液重新匯入流進冷卻裝置的新的冷卻液的問題,使得冷卻裝置實現了冷卻循環,拱形流道越過第一支流道或者第二支流道,將從冷卻流道中流出的冷卻液送入出水口,冷卻液從出水口流出冷卻裝置,同時帶走了電池包中的熱量。
另外,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冷卻裝置,還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術特征: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冷卻板包括上層板和下層板,所述上層板和/或所述下層板沖壓以構造出所述進水流道的第一流道凹槽、所述出水流道的第二流道凹槽和所述冷卻流道的第三流道凹槽。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出水流道還包括:第一連通流道和第二連通流道,所述拱形流道位于所述第一連通流道和所述第二連通流道之間,所述下層板沖壓以與所述上層板配合構造出所述第一連通流道和所述第二連通流道,所述上層板沖壓以與所述下層板配合構造出所述拱形流道。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冷卻板具有端面,所述進水流道和所述出水流道的至少部分伸出所述端面。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冷卻流道包括第一冷卻流道和第二冷卻流道,所述第一冷卻流道和所述第二冷卻流道對稱。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冷卻流道和所述第二冷卻流道分別由所述冷卻板的兩側朝向中部或相反方向彎折延伸。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出水流道沿所述第一冷卻流道和所述第二冷卻流道的對稱軸延伸。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出水流道具有多個進水端,多個所述進水端沿所述出水流道的長度方向間隔開,且多個所述進水端均與所述冷卻流道連通。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經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220794973.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