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高層泵管沖洗水回收循環利用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2220662500.1 | 申請日: | 2022-03-25 |
| 公開(公告)號: | CN216865339U | 公開(公告)日: | 2022-07-01 |
| 發明(設計)人: | 程瓊;龔群星;王陽;李帥;張蘭閣;陳保印;薛雷;李彬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3B11/16 | 分類號: | E03B11/16;E03B7/07;E03B7/09;E03B3/02;E03B3/04 |
| 代理公司: | 鄭州紅元帥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41117 | 代理人: | 張鳳姣 |
| 地址: | 450009 河南*** | 國省代碼: | 河南;4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高層 泵管 沖洗 回收 循環 利用 系統 | ||
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高層泵管沖洗水回收循環利用系統,包括地泵、橫管、立管以及布料機,地泵與橫管的一端相連接,橫管的另一端與立管的下端相連接,立管的上端與布料機的進料口相連接,布料機的出料口設置有波紋管、緩沖平臺結構以及排水溝,本實用新型設計合理,并且操作簡便,材料易得便宜,循環利用水資源,還能夠有效的節約大量的水資源。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建筑綠色施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高層泵管沖洗水回收循環利用系統。
背景技術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中建筑物樓層越建越高,需水量逐年增加,而我國又是一個水資源極度匱乏的國家,所以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愈發突出,目前建筑工地上大多數的泵管的清洗水直接隨樓流淌,造成嚴重的水資源浪費,并且會嚴重的污染外墻立面,因此我們設計一種高層泵管沖洗水回收循環利用系統。
實用新型內容
為實現以上目的,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一種高層泵管沖洗水回收循環利用系統,包括地泵、橫管、立管以及布料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泵與所述橫管的一端相連接,所述橫管的另一端與立管的下端相連接,所述立管的上端與布料機的進料口相連接,所述布料機的出料口設置有波紋管、緩沖平臺結構以及排水溝。
進一步,所述波紋管的上端放置于所述布料機的出料口處,所述緩沖平臺結構安置于所述波紋管的下端處。
進一步,所述排水溝安置于所述緩沖平臺結構的出料口處。
進一步,所述立管上設置有若干個泵管固定緩沖結構,通過若干個所述泵管固定緩沖結構將立管固定。
進一步,所述波紋管上安裝有若干個豎向固定裝置,通過若干個所述豎向固定裝置將波紋管固定。
進一步,所述緩沖平臺結構包括:斜坡支架以及傳送板;
所述斜坡支架放置于地面,所述傳送板放置于所述斜坡支架的斜坡面上。
進一步,所述排水勾上設置有過濾網。
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可以通過收集到的基坑降水和雨水作為沖洗泵管的水源,沖洗后的清洗水經三級沉淀池的過濾沉淀以后進行后續的循環,本系統設計合理,并且操作簡便,材料易得便宜,循環利用水資源,還能夠有效的節約大量的水資源。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工作流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圖1中A處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中:1-地泵;2-橫管;3-立管;4-布料機;5-波紋管;6-緩沖平臺結構;61-斜坡支架;62-傳送板;7-排水溝;8-泵管固定緩沖結構;9-豎向固定裝置;10-過濾網。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3,一種高層泵管沖洗水回收循環利用系統,包括地泵1、橫管2、立管3以及布料機4,地泵1與橫管2的一端相連接,橫管2的另一端與立管3的下端相連接,立管3的上端與布料機4的進料口相連接,布料機4的出料口設置有波紋管5、緩沖平臺結構6以及排水溝7;
在需要清洗泵管時,將地泵1與橫管2與立管3之間用管卡緊密連接,地泵1開始加壓將收集到的水源輸送到橫管2以及立管3里來對泵管進行沖洗,隨后布料機4清洗泵管時所產生的泵管清洗水通過波紋管5流進緩沖平臺結構6及排水溝7最終流入三級沉淀池,經沉淀過濾以后進行循環利用。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經中國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220662500.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