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中冷器有效
| 申請號: | 202220470964.2 | 申請日: | 2022-03-03 |
| 公開(公告)號: | CN217300705U | 公開(公告)日: | 2022-08-26 |
| 發明(設計)人: | 呂忠凱;李志勇;何紅雙;張海玲;王海龍;杜丙強 | 申請(專利權)人: | 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02B29/04 | 分類號: | F02B29/04 |
| 代理公司: | 濟南圣達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劉天柱 |
| 地址: | 261061 山東省濰坊***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中冷器 | ||
本實用新型發動機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中冷器,包括包括分隔進氣口的第一導流板以及分隔通氣腔的第二導流板,所述第一導流板上部的氣流導引方向指向進氣口側氣流死區,所述第二導流板上部的氣流導引方向指向出氣口側氣流死區;本實用新型在第一導流板以及第二導流板的共同作用下,減小了氣流死區,提高了中冷器的冷卻效率。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發動機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中冷器。
背景技術
中冷器的增壓空氣從一側進氣口進入通過中冷器后從另一側的出氣口流出,在中間冷卻管部分進行換熱以達到冷卻空氣的效果。
現有中冷器的冷卻管中間設置隔板,進氣口的氣流經所在側的冷卻管冷卻后,通過冷卻管底部的通氣腔進入出氣口側的冷卻管冷卻,由于中間隔板的存在,空氣在流動時會在中間隔板兩側位置分別形成三角氣流死區,隔板右側為進氣口側氣流死區,隔板左側為出氣口側氣流死區(如附圖1),氣流死區的冷卻管將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導致冷卻效率降低。目前可通過增加冷卻面積提升冷卻效果,但是會增加中冷器的外形體積,影響布置,同時還會增加整機重量。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中冷器,以解決現有技術中由于存在氣流死區導致冷卻效率低的問題。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通過如下的技術方案來解決: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中冷器,包括分隔進氣口的第一導流板以及分隔通氣腔的第二導流板,所述第一導流板上部的氣流導引方向指向進氣口側氣流死區,所述第二導流板上部的氣流導引方向指向出氣口側氣流死區。
作為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第二導流板在隔板下方分隔所述通氣腔。
作為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第一導流板呈凸弧形,其末端指向所述隔板。
作為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進氣口由圓腔形成,所述第一導流板與所述圓腔一體鑄造而成。
作為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第一導流板至所述進氣口的頂部以及底部的距離相等。
作為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第二導流板呈凹弧形。
作為進一步的技術方案,還包括設于冷卻管下方且與其同方向的支撐件,所述第二導流板與所述支撐件一體鑄造而成。
作為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第二導流板至所述通氣腔的頂部以及底部的距離相等。
作為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支撐件為兩個,分別位于所述冷卻管兩側。
作為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第一導流板和所述第二導流板均為鋁材。
上述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實用新型在中冷器的進氣口設置第一導流板,在通氣腔設置第二導流板,經第一導流板分隔進氣氣流為兩部分,其中一部分導入進氣口側氣流死區,減小了進氣口側氣流死區;另外,經第二導流板分隔通氣腔中氣流為兩部分,其中一部分導入出氣口側氣流死區,減小了出氣口側氣流死區;在第一導流板以及第二導流板的共同作用下,減小了氣流死區,提高了中冷器的冷卻效率。
附圖說明
構成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的說明書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還應當理解,這些附圖是為了簡化和清楚而示出的,并且不一定按比例繪制。現在將通過使用附圖以附加的特征和細節來描述和解釋本實用新型,
其中:
圖1示出了現有技術中中冷器結構示意圖;
圖2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中冷器結構示意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經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220470964.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數控型材加工中心定位機構
- 下一篇:數碼印刷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