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用于支流支浜消劣治理的生態修復劑及其治理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211724987.2 | 申請日: | 2022-12-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5975888A | 公開(公告)日: | 2023-04-18 |
| 發明(設計)人: | 孫進;鄒健 | 申請(專利權)人: | 江蘇和而同環境建設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12N1/20 | 分類號: | C12N1/20;C12N1/36;C02F3/34;C12R1/07 |
| 代理公司: | 南京鐘山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52 | 代理人: | 李小靜 |
| 地址: | 213000 江蘇省常州市鐘樓經濟開***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用于 支流 支浜消劣 治理 生態 修復 及其 方法 | ||
本申請公開了一種用于支流支浜消劣治理的生態修復劑及其治理方法,生態修復劑由以下組分組成:土著微生物、河道修復菌種。支流支浜情況復雜,有的截污不徹底,有的水量小,封閉水體,這幾年消劣任務重,需要達到地表Ⅴ類水標準,采取生態治理方法,旨在恢復水體自凈能力,回歸原始生態,長治久清。生態修復劑主要成分為微生物、生物酶等物質,無二次污染,安全有效。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環境微生物技術領域,涉及一種用于支流支浜消劣治理的生態修復劑及其治理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我國大部分的河道都或多或少存在著污染問題,被嚴重污染的河道數量很多,不僅危害了自然環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環境也開始逐漸惡化。河道的污染對周圍的環境以及生態體系造成了十分惡劣的影響。一些污染嚴重的河道周圍的生態結構已經消失,在枯水期時很多河道變得干涸,在雨季時又會出現洪澇災害。
河流對于人類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但是目前我國的很多河流生態環境都正在遭受著污染與破壞,為了實現河道水生態環境和人類的和諧發展,要加強對河道的治理力度,在河道治理的過程中根據河道的實際情況選擇運用生物修復、河岸生態修復、物理修復、人工浮島、人工濕地技術等相關的修復技術,積極修復河道及其周圍的生態環境,凈化水體,促進各種生物多樣化發展。
以改善水環境質量為核心,實施入河排污口整治、岸坡環境綜合整治、生態環境整治、上游河道整治、區域環境整治、創新管制機制等一系列重點措施。水質穩定達標,劣Ⅴ類全面消除,河道生態得到修復,長效管護全面覆蓋,實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總體目標。
發明內容
本發明公開了用于支流支浜消劣治理的生態修復劑及其治理方法。
用于支流支浜消劣治理的生態修復劑,生態修復劑由以下組分組成:土著微生物、河道修復菌種。
土著微生物為支流支浜中進行篩選出來的微生物菌群;河道修復菌種為市售菌劑,注藥由硝化菌、芽孢桿菌、復合生物酶、激活因子及活性載體組成。
土著微生物篩選方法為:
(1)采集支流支浜中水樣,根據水樣檢測結果,在水樣中添加營養物質,使水樣中各污染物濃度達到該支流支浜中水中最高污染物濃度,曝氣保持2-10天,在過程中隨時補加營養物質,保持水樣中各污染物濃度與該支流支浜中水中最高污染物濃度;
(2)曝氣后,對水中微生物菌群進行監測,經培養制得菌體濃度不小于1.0×109cfu/mL;
(3)將上述菌劑稀釋10倍,向其添加營養物質,使水樣中各污染物濃度達到該支流支浜中水中最高污染物濃度,曝氣保持2-10天,對水中微生物菌群進行監測,經培養制得菌體濃度不小于2.0×109cfu/mL,得到土著微生物菌劑。
用于支流支浜消劣治理的生態修復劑的治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先將土著微生物菌劑按支流支浜污水體積的1~2‰投加,每隔3~5天投加一次,連續投加3~5周;再將各類優勢河道修復菌種按支流支浜污水體積的1~2%投加。
支流支浜情況復雜,有的截污不徹底,有的水量小,封閉水體,這幾年消劣任務重,需要達到地表Ⅴ類水標準,采取生態治理方法,旨在恢復水體自凈能力,回歸原始生態,長治久清。生態修復劑主要成分為微生物、生物酶等物質,無二次污染,安全有效。
具體實施方式
下述通過具體的實施例,對本發明做詳細的描述,以下實施例用于解釋本發明,而不是對本發明的限制。如無特別說明,本申請實施例中的原料和試劑均通過商業途徑購買。
實施例1
土著微生物篩選方法為: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江蘇和而同環境建設有限公司,未經江蘇和而同環境建設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211724987.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顯示面板和顯示裝置
- 下一篇:一種特高強度85級簾線鋼盤條及其生產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