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弱磁傳感器技術指標的車載移動式現場測評裝置及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211630665.1 | 申請日: | 2022-12-1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6047378A | 公開(公告)日: | 2023-05-02 |
| 發明(設計)人: | 繆培賢;劉志棟;崔敬忠;陳江;楊世宇;史彥超;蔡志偉;陳大勇;張金海;楊旭紅 | 申請(專利權)人: | 蘭州空間技術物理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G01R33/00 | 分類號: | G01R33/00;G01R33/032 |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學專利中心 11120 | 代理人: | 高會允 |
| 地址: | 730000 甘肅*** | 國省代碼: | 甘肅;6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傳感器 技術指標 車載 移動式 現場 測評 裝置 方法 | ||
1.弱磁傳感器技術指標的車載移動式現場測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裝置包括汽車組件、恒流源組件、對比測量組件和傳感器測量組件;
所述汽車組件包括駕駛室(1)和車廂(2),所述車廂(2)內部放置恒流源組件、對比測量組件和傳感器測量組件;
所述恒流源組件包括第一磁屏蔽筒(3)、銫光泵磁力儀(4)、第一線圈(5)、頻率源(6)、鑒相電路(7)、PID反饋控制電路(8)、開關(9)和壓控電流源(10);
所述第一磁屏蔽筒(3)用于屏蔽地磁場;第一線圈(5)和銫光泵磁力儀(4)設置在所述第一磁屏蔽筒(3)的內部,頻率源(6)、鑒相電路(7)、PID反饋控制電路(8)、開關(9)和壓控電流源(10)順次連接,構成鎖相環路,設置在所述第一磁屏蔽筒(3)的外部;所述銫光泵磁力儀(4)連接所述鑒相電路(7);
第一線圈(5)沿所述第一磁屏蔽筒(3)的內壁繞制,第一線圈(5)與所述第一磁屏蔽筒(3)同軸;所述銫光泵磁力儀(4)為自激振蕩型的Mx光泵磁力儀,被設置在所述第一線圈(5)中心的磁場均勻區,用于測量并輸出載第一線圈(5)產生的磁場所對應的正弦自激振蕩信號;所述頻率源(6)用于向所述鑒相電路(7)輸入特定頻率的正弦信號;所述鑒相電路(7)用于比較銫光泵磁力儀(4)輸出的正弦自激振蕩信號和頻率源(6)輸出的正弦信號的相位差,并使其輸出電壓與兩個輸入信號之間的相位差呈線性關系;所述PID反饋控制電路(8)根據所述鑒相電路(7)輸出的電壓信號實時微調所述壓控電流源(10)的輸出電壓;所述開關(9)用于控制鎖相環路處于開環或閉環狀態,當鎖相環路不工作時開關(9)處于打開狀態;所述壓控電流源(10)用于向所述第一線圈(5)輸入恒定的電流;
所述對比測量組件包括第二磁屏蔽筒(11)、抽運-檢測型原子磁力儀(12)和第二線圈(13);所述第二磁屏蔽筒(11)用于屏蔽地磁場;所述第二線圈(13)沿所述第二磁屏蔽筒(11)的內壁繞制,所述第二線圈(13)與所述第二磁屏蔽筒(11)同軸;所述抽運-檢測型原子磁力儀(12)被放置在所述第二線圈(13)中心的磁場均勻區,用于測量第三線圈(13)產生的磁場;
所述傳感器測量組件包括第三磁屏蔽筒(14)、弱磁傳感器(15)和第三線圈(16);所述磁屏蔽筒(14)用于屏蔽地磁場;所述第三線圈(16)沿所述第三磁屏蔽筒(14)的內壁繞制,所述第三線圈(16)與所述第三磁屏蔽筒(14)同軸設置;所述弱磁傳感器(15)被放置在所述線圈(16)中心的磁場均勻區,用于測量載流線圈(16)產生的磁場;
所述第一磁屏蔽筒(3)、第二磁屏蔽筒(11)和第三磁屏蔽筒(14)的結構尺寸相同,第一線圈(5)、第二線圈(13)和第三線圈(16)的結構尺寸相同,三個線圈的線圈系數分別為C5、C13和C16,符合C5≈C13≈C16的關系;所述第一線圈(5)、第二線圈(13)和第三線圈(16)串聯起來,并與所述壓控電流源(10)相連;
所述汽車組件用于移動其他組件;所述恒流源組件用于產生電流;所述對比測量組件利用抽運-檢測型原子磁力儀(12)測量第二磁屏蔽筒(11)中的復現磁場;所述傳感器測量組件利用弱磁傳感器(15)測量第三磁屏蔽筒(14)中的復現磁場;利用抽運-檢測型原子磁力儀(12)的測量結果評價待測弱磁傳感器(15)的磁場測量范圍和靈敏度技術指標。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弱磁傳感器技術指標的車載移動式現場測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車組件中的車廂(2)采用磁屏蔽材料制造,用于初步屏蔽地磁場和環境磁場噪聲。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弱磁傳感器技術指標的車載移動式現場測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車組件中的車廂(2)內部含有不間斷電源,用于給其他組件中的頻率源、電源、電路或磁力儀供電。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弱磁傳感器技術指標的車載移動式現場測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線圈(5)、第二線圈(13)和第三線圈(16)的線圈系數被溯源至約瑟夫森效應、量子化霍爾效應和拉莫爾進動效應三種量子自然基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蘭州空間技術物理研究所,未經蘭州空間技術物理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211630665.1/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