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設備類型指紋的生成方法及識別方法、設備及介質有效
| 申請號: | 202211568272.2 | 申請日: | 2022-12-08 |
| 公開(公告)號: | CN115589362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3-14 |
| 發明(設計)人: | 張宇光;張志勇;張位;毛得明;饒志宏;劉赟;蘭昆;張淑文;朱治丞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電子科技網絡信息安全有限公司;西北工業大學 |
| 主分類號: | H04L41/0853 | 分類號: | H04L41/0853;H04L43/026;H04L43/12;H04L61/3015 |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周浩杰 |
| 地址: | 610207 四川省成都市***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設備 類型 指紋 生成 方法 識別 介質 | ||
1.一種設備類型指紋的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驟:
提取原始通信流量中的包字段,然后根據五元組創建流;將信息從原始通信流量提取到所述流中;在流中的包頭共享相同的字段,或者在流中的包頭的字段以能夠預測的方式更改;生成流特征,流的特征字段包括直接提取的流的基本信息,以及需要計算生成的衍生信息,五元組中的源IP地址信息不計入所述流的特征字段;將流作為基本元素,一個流對應一個標簽,所有帶標簽的流特征集合作為數據集;
所有流基本元素按照設備類型使用決策樹進行分類;
將決策樹的每一條判定路徑進行輸出,得到字符串,該字符串即為設備類型指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設備類型指紋的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提取原始通信流量中的包字段之前,包括步驟:搭建目標設備已知的數據真值采集環境,將一部分目標設備通過NAT設備接入互聯網,另一部分目標設備直接接入互聯網,將流量監測采集設備置于NAT外側的互聯網端。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設備類型指紋的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提取原始通信流量中的包字段之前,包括步驟:使用網絡流量數據采集工具通過流量監聽的方式獲取原始通信數據報文,并進行存儲以作為原始通信流量數據。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設備類型指紋的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所有流基本元素按照設備類型使用決策樹進行分類,包括步驟:以有放回抽樣的方式取樣N次,N為正整數,形成訓練集,并用未抽到的用例做測試,評估其誤差,將誤差控制在設定閾值以內,從而得到分類模型。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設備類型指紋的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流量包括加密通信流量。
6.一種設備類型指紋的識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驟一,按照如權利要求1~5中任一項所述設備類型指紋的生成方法生成設備類型指紋;
步驟二,將流作為用于比對設備類型指紋的單位元素,具體包括步驟:
S1,提取一條待識別的所述流;
S2,對所有設備類型指紋進行排序;在設備類型指紋比對時,只有在待比對的當前設備類型指紋中所需流特征還不具備時,才會計算這些特征;一條流信息按順序逐一比對設備類型指紋集中的設備類型指紋元素,一旦比對成功,則無需計算排序靠后的設備類型指紋元素中需要的更多更復雜的特征信息;
S3,取一條待比對的設備類型指紋;
S4,增量生成設備類型指紋比對到的下一項特征,流特征生成過程中,只有在待比對的當前設備類型指紋的待比對的當前特征還不具備時,才會計算這項流特征,已經計算的特征將保存至該流比對完畢;
S5,將計算出的流特征與設備類型指紋特征比對,若不成功,則回到步驟S3;若成功,則進入步驟S6;
S6,獲得該流的設備類型比對結果,判斷是否已經比對成功當前設備類型指紋的所有特征,如果是,則獲得該設備類型指紋對應的設備類型作為比對結果,如果否,則回到步驟S4執行該設備類型指紋下一項特征的比對;
S7,重復回到步驟S1直到所有流匹配完成,判斷待識別數據集中的流是否都匹配完畢,若尚未完成,則回到步驟S1,執行下一條流的指紋匹配,若完成,則結束整個匹配過程。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設備類型指紋的識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S2中,當設備類型指紋集不變時,使用固定排序。
8.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設備類型指紋的識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S5中若不成功的情形下,在執行所述回到步驟S3之前,包括子步驟:標記指紋集中的具有相同特征要求的設備類型指紋元素,用于在流的匹配過程中,不再比對這些指紋。
9.一種計算機設備,其特征在于,包括程序指令運行單元和程序指令存儲單元,當程序指令由程序指令運行單元加載運行時執行如權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設備類型指紋的生成方法。
10.一種可讀存儲介質,其特征在于,在可讀存儲介質中存儲有計算機程序,所述計算機程序被處理器加載并執行如權利要求1~5任一項所述的方法。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電子科技網絡信息安全有限公司;西北工業大學,未經中國電子科技網絡信息安全有限公司;西北工業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211568272.2/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