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落盤裝置及紗團識別標記系統與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211565408.4 | 申請日: | 2022-12-07 |
| 公開(公告)號: | CN115716053A | 公開(公告)日: | 2023-02-28 |
| 發明(設計)人: | 沈耀華;馬國明;魏冬;何云洲;胡韜 | 申請(專利權)人: | 巨石集團成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07C5/34 | 分類號: | B07C5/34;G01N9/00;G01V9/00;B07C5/36;B07C5/38 |
| 代理公司: | 成都金英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51218 | 代理人: | 詹權松 |
| 地址: | 610399 ***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裝置 識別 標記 系統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落盤裝置及紗團識別標記系統與方法,其落盤裝置包括落盤、落盤導桿、落盤裝置電控箱、落盤支撐塊、帶導桿氣缸和支架;落盤裝置的本體通過支架架設在輸送線上方;落盤裝置電控箱設置在落盤裝置的本體內,帶導桿氣缸與落盤裝置電控箱相電連接;落盤導桿通過設置底端的落盤支撐塊固定在落盤裝置的本體內,多個落盤導桿豎直放置形成落盤限位腔,落盤限位腔位于被檢測紗團正上方;落盤重疊放置在落盤導桿形成的落盤限位腔內;帶導桿氣缸設置在所述落盤底端,控制落盤下落。本發明實現了在崗位人員既定的情況下,簡化操作流程。減少人為因素及外部環境干擾,保證不合格品的精準挑出。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紗團線密度檢測技術領域,尤其一種落盤裝置及紗團識別標記系統與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近年來玻璃纖維制品市場需求的不斷擴大,客戶對產品需求呈現出品種多、數量不固定的特點,并且對產品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對產品的線密度要求。
線密度是針織物很重要的物理特性和幾何特征之一,影響到紡織品的物理機械性能、手感、風格等,它也是進行織物設計、制定制造工藝參數的重要依據之一。線密度項目也是針織物檢測中較常見的一個檢驗項目。針織物的線密度指的是針織物所用紗線的單位長度的質量。針織物線密度用紗線質量除以它的長度可得到,其中質量測定用等臂天平或電子天平。由于針織物是由相互串套的線圈組成的,因此針織物的紗線長度可以用線圈長度乘以線圈數得到。所以線圈長度的測量對針織物線密度的計算至關重要。
線圈長度指的是組成一個線圈所需要的紗線長度,一般以毫米為單位。線圈長度不僅決定針織物的密度,而且對針織物的脫散性、延伸性、耐磨性、彈性、強力以及抗起毛起球性和抗勾絲性等也有很大影響。線圈長度的測量方法主要有脫散法,定長法和計算法三種。
1)脫散法
將坯布進行拆散,通過拆散后的紗線長度與線圈數之比而得到線圈長度的方法。一般在坯布下機后在檢驗室里進行。脫散法的測試結果準確,適用于測試各種緯編針織物,并經常用于檢驗其他測試方法的精度,但是靜態測試法屬于事后測試,對產品質量的控制具有滯后性,操作起來費時費力,測試效率低,并且會造成物品的消耗。
2)定長法
定長法與脫散法的測試思想剛好相反,編織前先量取一定長度的紗線,兩頭用顏色筆做上標記,然后進行編織,下機靜置24小時后,數兩記號之間的線圈數。線圈長度L=1/m,其中1是已知的,為之前量取的紗線長,m為紗線兩記號間的線圈數。定長法與脫散法相比不會造成物品的消耗,也不用拆散,操作起來方便,但是在數兩記號間的線圈時可能存在半個線圈的情況,計算出來的線圈長度可能存在誤差。另外它比較適用于單面織物,不適合雙面織物的線圈長度測量。
3)計算法
線圈長度的計算方法有理論計算法和稱重計算法。理論計算法是對線圈在平面上的投影進行近似計算。稱重計算法是在己知紗線線密度和線圈個數的條件下,稱取織物質量然后通過計算得出線圈長度。在理論計算法中通常以Peirce線圈模型為基礎,Peirce 線圈模型假定紗線在織物中處于完全理想狀態,既不拉伸也不受壓,橫截面呈現均勻一致的圓形, 線圈針編弧與沉降弧部分用半圓來近似表示,針編弧與沉降弧之間的圈柱認為是直線段,下一橫列的針編弧與上一橫列的沉降弧相切,相鄰的兩個沉降弧或相鄰的兩個針編弧也相切,針編弧與沉降弧半圓的外半徑為2d,內圓直徑為d。線圈模型如圖1所示,其中線圈寬度為W,圈高為H,圈柱高為h,圈柱長為1,整個線圈長為L,那么經推導L16.64d。
傳統的生產流程線上依靠人為挑選線密度不合格產品并作標識的操作較落后,易受主觀因素的影響;對于所作紗團標識受熱縮機內循環風影響,在中途容易掉落或缺失,最終影響不合格紗團的挑選,操作工工作效率低,勞動強度大,且標識準確度不受控,產品存在質量隱患等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問題,提供一種落盤裝置及紗團識別標記系統與方法。
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巨石集團成都有限公司,未經巨石集團成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211565408.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