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滇池金線鲃和犀角金線鲃的雜交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211532602.2 | 申請日: | 2022-12-0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6076404A | 公開(公告)日: | 2023-05-09 |
| 發明(設計)人: | 張源偉;王曉愛;楊君興;潘曉賦;吳安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A01K61/10 | 分類號: | A01K61/10;A23K50/80;A23K10/20;A23K10/22;A23K10/30;A23K20/174;A23K20/20 |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師事務所 11569 | 代理人: | 薛紅凡 |
| 地址: | 650223 云*** | 國省代碼: | 云南;5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滇池金線鲃 犀角 金線鲃 雜交 方法 | ||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滇池金線鲃和犀角金線鲃的雜交方法,屬于水產繁殖技術領域。本發明提供的滇池金線鲃和犀角金線鲃的雜交方法,包括親魚培育、人工授精、魚卵孵化和魚苗飼養,嚴格控制親魚培育環境參數和飼料種類,為滇池金線鲃和犀角金線鲃模擬良好的生存條件,有利于野生滇池金線鲃和犀角金線鲃較快適應人工養殖環境,同時避免催產劑使用實現人工環境下自然產精產卵,為人工雜交提供質量、數量俱佳的卵子精子,同時還限定孵化時的關鍵參數(包括孵化水位、水溫、水流速度、pH值、溶解氧以及受精卵消毒等),為受精卵的順利孵化提供適宜的環境條件。該方法為洞穴魚類研究提供了優良的研究素材。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水產養殖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滇池金線鲃和犀角金線鲃的雜交方法。
背景技術
洞穴魚類被稱為地質演變和生物進化的“活化石”,在自然狀態下,它們的整個生活史或其中某一階段必須在洞穴或地下水中進行。洞穴魚類具有高度特化的洞穴特征,如眼睛退化、皮膚白化、鱗片消失、感覺器官的形態進一步發展或功能增強等。目前世界上有超過350種洞穴魚類,而中國是世界上洞穴魚類物種數量、特有種最多的國家。其中,中國特有金線鲃屬魚類僅分布于我國西南喀斯特地區。該屬也是我國鯉科魚類第一大屬,有50多個不同的物種,約50%的種是洞穴魚類。金線鲃魚類的血糖低而穩定,它可望成為研究人類眼睛視力退化、白癜風、高血糖病分子機制的模式動物。
滇池金線鲃(Sinocyclocheilusgrahami),是1904年英國人Regan描述的新種,是金線鲃屬第一個種,是滇池流域的特有魚類,2007年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突破滇池金線鲃人工繁殖,也是金線鲃屬中最先實現人工繁殖的種類。犀角金線鲃(Sinocyclocheilus?rhinocerous),是1994年發現的一種金線鲃屬洞穴新種,2019年突破其人工繁殖技術。根據趙亞輝和張春光(2009)洞穴魚類的定義,滇池金線鲃屬非典型洞穴魚類,犀角金線鲃屬典型洞穴魚類,滇池金線鲃與犀角金線鲃的雜交成功,將為中國洞穴魚類的洞穴適應性研究和推進作為研究人類疾病的模式動物創造條件。然而經文獻檢索,未有滇池金線鲃和犀角金線鲃雜交的相關報道。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滇池金線鲃和犀角金線鲃的雜交方法,為洞穴魚類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素材。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滇池金線鲃和犀角金線鲃的雜交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將滇池金線鲃和犀角金線鲃分別進行親魚培育;
所述滇池金線鲃的親魚培育期間的環境參數如下:水溫16~22℃,水流的流速8~20cm/s,水的溶解氧6.0~7.5mg/L,水的pH值7.0~7.5;
所述犀角金線鲃的親魚培育期間的環境參數如下:水溫為16~22℃,水流的流速為10~20cm/s,水的溶解氧為6.0~7.5mg/L,水的pH值為7.0~7.2,保持水質清潔;培養環境保持黑暗、無噪音;
在滇池金線鲃和犀角金線鲃的親魚培育期間,每天投喂顆粒飼料兩次,每次投喂量按餌料系數為3%~4%的比例添加,所述顆粒飼料包括含質量濃度40%~45%粗蛋白的粉狀飼料、蝦、維生素D3鈣片、多維元素片和水的混合物;所述質量濃度40%~45%粗蛋白的粉狀飼料、蝦、維生素D3鈣片、多維元素片和水的質量比為(250~280):(20~50):(10~20):(8~20):300;
2)將性腺發育成熟的滇池金線鲃親魚和犀角金線鲃雌雄親魚分別收集精子和卵子,人工授精,得到精卵混合物;
3)將精卵混合物進行孵化,孵出的魚苗進行飼養,得到滇池金線鲃和犀角金線鲃雜交種。
優選的,所述滇池金線鲃的親魚培育的環境參數按照以下要求進行節律性調節:
在12月~次年3月,水溫16~20℃,水流的流速10~20cm/s,水的溶解氧7.0~8.0mg/L,水的pH值7.0~7.2;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未經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211532602.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