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快速從荷葉鐵線蕨孢子播種繁殖得到幼苗的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211335328.X | 申請日: | 2022-10-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15500265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7-14 |
| 發明(設計)人: | 吳笛;黃桂云;張海波;敦必成;李林寶;馬曉波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A01H4/00 | 分類號: | A01H4/00 |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三峽專利事務所 42103 | 代理人: | 成鋼 |
| 地址: | 430010 ***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快速 荷葉 鐵線蕨 孢子 播種 繁殖 得到 幼苗 方法 | ||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快速從荷葉鐵線蕨孢子播種繁殖得到幼苗的方法,先將荷葉鐵線蕨孢子帶葉采收,將播種基質進行高溫滅菌爆曬處理;播種容器洗凈,晾干;在播種容器底層放入透水層、然后裝入處理后的播種基質,至容器口3~5cm時停止,澆多菌靈溶液,整平;將帶葉采收還未散落的孢子剝落收集,加水制成孢子懸浮液,然后在混合基質上鋪濾紙,將孢子懸浮液噴在濾紙上,最后在濾紙上蓋一層輕型基質完成播種;培養得到荷葉鐵線蕨幼苗。采用本發明提供的方法進行生產,方法簡便,配子體萌發時間短,孢子體成苗和幼苗移栽成活率高,大大降低時間和生產成本,對此國家一級重點野生珍稀瀕危物種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瀕危珍稀植物繁育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快速從荷葉鐵線蕨孢子播種繁殖得到幼苗的方法。
背景技術
荷葉鐵線蕨又名荷葉金錢草、鐵絲草,為鐵線蕨科鐵線蕨屬下的一個中國特有種。僅分布于我國長江三峽一帶,海拔高度80-430m。其自然繁殖能力弱,數量稀少,三峽工程興建后海拔175m以下的原產地將被淹沒,另受移民活動等人為影響,其生存環境受到嚴重威脅。2021年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農業農村部聯合發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中,將其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
CN106688842中公開了一種荷葉鐵線蕨孢子播種繁殖的方法,其播種技術尚有諸多急需優化部分,原有技術最佳基質只有泥炭和河沙,組分過于簡單不能滿足荷葉鐵線蕨孢子的最佳萌發微環境要求,將孢子囊內孢子直接用刀片撥落到紙上不能保證孢子播種深度、密度和均勻度的一致性。本發明主要針對原有技術不足,創新關鍵環節技術措施,使瀕危植物荷葉鐵線蕨前后兩種播種方式具有本質性區別。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一種快速從荷葉鐵線蕨孢子播種繁殖得到幼苗的方法,配子體萌發時間短,孢子體成苗和幼苗移栽成活率高,大大降低時間和生產成本。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快速從荷葉鐵線蕨孢子播種繁殖得到幼苗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在荷葉鐵線蕨孢子囊孔開啟時,帶葉采收還未散落的孢子;
S2、將播種基質進行高溫滅菌,然后覆膜在太陽下爆曬處理;播種容器洗凈,晾干;在播種容器底層放入透水層、然后裝入處理后的播種基質,至容器口3~5cm時停止,澆多菌靈溶液,整平;
S3、將S1帶葉采收還未散落的孢子剝落收集,加水制成孢子懸浮液,然后在S2所得基質上鋪濾紙,將孢子懸浮液噴在濾紙上,最后在濾紙上蓋一層輕型基質完成播種;
S4、在播種容器上覆蓋保鮮膜,膜內側噴水保濕,播種容器底部放入裝水的底盤中進行培養,第一周每天對底盤的水進行兌換,并加入多菌靈,保鮮膜內側噴水保濕;第2周起,每3天換水去除雜質,及對保鮮膜內側噴水保濕;孢子體幼苗形成后,將播種容器從底盤取出,去除保鮮膜,每天表面噴水養護,待新葉長至直徑1~1.5cm時進行幼苗移栽。
進一步地,所述播種基質采用耶糠、木屑、蛭石和河沙按質量比2~3:1~2:2~3:5~6混合。
進一步地,所述播種基質中還含有壤土,其與耶糠、木屑、蛭石和河沙的質量比為3~4:2~3:1~2:2~3:5~6。
進一步地,播種容器為圓臺型花盆,內口徑20~30cm,高20~25cm。
進一步地,S3中孢子與水的質量比為1:80~120,噴灑量為10ml~20ml。
進一步地,S3中的輕型基質為耶糠、木屑或蛭石中的一種或幾種
進一步地,S3中的輕型基質的厚度為10~15cm。
進一步地,S4培養時在溫室大棚內進行,溫度25℃~28℃,濕度60%~85%。
本發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未經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211335328.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