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凝汽器循環冷卻水量的控制方法、裝置及系統在審
| 申請號: | 202211318329.3 | 申請日: | 2022-10-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15752012A | 公開(公告)日: | 2023-03-07 |
| 發明(設計)人: | 霍沛強;樊曉茹;彭艷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能源建設集團廣東省電力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28B11/00 | 分類號: | F28B11/00 |
| 代理公司: | 廣州三環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江嘉玲 |
| 地址: | 510000 廣東省***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凝汽器 循環 冷卻 水量 控制 方法 裝置 系統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凝汽器循環冷卻水量的控制方法、裝置及系統,所述方法包括:持續獲取凝結水的第一實時流量值,根據第一實時流量值和預設的循環倍率計算得到循環水量的目標值,持續獲取循環水量的第二實時流量值,當第二實時流量值和目標值不相等時,向循環水流量控制器發出操作信號,以使循環水流量控制器生成控制指令,控制指令控制循環水泵動作,使得循環水量跟隨所述目標值變化。本發明以循環水流量作為控制目標和反饋信號,克服了當直接采用背壓作為反饋信號,要求微增功率最大化時,控制結果的精確度不高且控制過程復雜的缺點,實現了控制系統的信號獲取更方便,計量更精確的有益效果。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汽輪機機組控制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凝汽器循環冷卻水量的控制方法、裝置及系統。
背景技術
在汽輪機機組中,降低背壓可以提高汽輪機出力和蒸汽熱量的利用率,在循環冷卻水溫度、凝汽器面積等因素受條件約束而不能改變時,改變背壓的手段為調整循環水倍率,通過增加循環水量來提高循環倍率,降低背壓,但是相應輸送循環冷卻水的電耗也隨之增加。因此需要合適的循環倍率使整體能耗最低或汽輪機出力最大。
現有的控制方法是將凝汽器背壓作為控制目標和反饋信號,通過實際背壓與背壓目標值的差值來作為循環水泵的調節信號,調整循環倍率,改變不同工況下汽輪機背壓來實現整體效益最大化。但是凝汽器背壓受負荷以及外界條件多種因素影響,而且難以選取代表性測量點位置,當直接采用背壓作為反饋信號時,背壓的測量值和實際值往往會有所偏差,導致控制結果的精確度不高;同時在實際運行中存在很多未知擾動,汽輪機由背壓引起微增出力也難以直接測量并分離數據,當采用微增功率最大化的控制方法時,需要控制的對象信號過多,導致整個控制過程比較復雜。因此,亟需一種能夠克服上述缺陷的凝汽器循環冷卻水量的控制方法。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凝汽器循環冷卻水量的控制方法、裝置及系統,以解決現有技術對凝汽器循環冷卻水量進行控制時,控制過程復雜且控制結果精度不高的技術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凝汽器循環冷卻水量的控制方法,至少包括如下步驟:
持續接收凝汽器內凝結水的第一平均流量信號,根據第一平均流量信號計算得到凝結水的第一實時流量值;
根據所述第一實時流量值和預設的循環倍率,計算得到循環水量的目標值;
持續接收進入凝汽器的循環水量的第二平均流量信號,根據第二平均流量信號計算得到循環水量的第二實時流量值;
將所述第二實時流量值和目標值做差對比,當第二實時流量值和目標值不相等時,向循環水流量控制器發出一級操作信號,以使循環水流量控制器根據生成一級操作信號控制指令,并將所述控制指令傳輸至循環水泵;其中,所述循環水泵在接收所述控制指令后,根據所述控制指令進行動作,使得循環水量跟隨所述目標值變化。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凝汽器循環冷卻水量的控制方法,還包括:持續接收進入汽輪機的蒸汽流量的第三平均流量信號,根據第三平均流量信號計算得到蒸汽流量的第三實時流量值,將第三實時流量值作為前饋信號,并將前饋信號疊加在循環水流量控制器的控制指令上。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凝汽器循環冷卻水量的控制方法,還包括:獲取發電機的輸出功率信號,將發電機的輸出功率信號作為負荷修正信號,并將負荷修正信號疊加在循環水流量控制器的控制指令上。
作為優選方案,根據所述第一實時流量值和預設的循環倍率,計算得到循環水量的目標值,具體為:
控制循環水量運算器獲取凝結水的第一實時流量值,并通過循環水量運算器將第一實時流量值和預設的循環倍率相乘,得到循環水量的目標值。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獲取第一實時流量值,具體為: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能源建設集團廣東省電力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經中國能源建設集團廣東省電力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211318329.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