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用于履帶式平臺的功率回流及匯流傳動系統在審
| 申請號: | 202211258150.3 | 申請日: | 2022-10-13 |
| 公開(公告)號: | CN115570970A | 公開(公告)日: | 2023-01-06 |
| 發明(設計)人: | 張雷;徐海軍;王曉聰;盧盛洋;蔣越;唐源江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 |
| 主分類號: | B60K17/04 | 分類號: | B60K17/04;B60K17/16;B60K1/02;B62D11/04 |
| 代理公司: | 長沙國科天河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43225 | 代理人: | 趙小龍 |
| 地址: | 410073 湖*** | 國省代碼: | 湖南;4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用于 履帶式 平臺 功率 回流 匯流 傳動系統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用于履帶式平臺的功率回流及匯流傳動系統,包括機匣、差速電機、差速齒圈、左側太陽輪、右側太陽輪、行星輪與反向機構;差速齒圈、左側太陽輪、右側太陽輪同軸轉動連接在機匣上,行星輪轉動連接在差速齒圈上,且左側太陽輪、右側太陽輪對稱嚙合在行星輪兩側;差速電機與差速齒圈傳動相連,左側太陽輪與左側電傳動機構相連,右側太陽輪與右側電傳動機構依次相連。本發明應用于工程機械領域,不僅簡化了結構,而且還能夠實現回流功率的動態調節,根據差速橋中差速錐齒輪作用力等大反向,且等于中間差速電機輸出作用力一半的特點,可通過調整差速電機輸出扭矩動態改變輸出功率,實現高效差速控制。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工程機械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用于履帶式平臺的功率回流及匯流傳動系統。
背景技術
電動車輛能夠充分利用各動力源的優勢,可以在不降低車輛性能的前提下降低油耗和排放。與傳統的機械傳動方式相比,采用電驅動技術在提高車輛機動性能方面具有很多優點,包括可以實現車輛無級變速、任意半徑無級轉向、高加速性,并且沒有機械傳動的換擋沖擊振動,具有再生制動能量回饋。另外,動力傳動系統布置靈活,還可為車輛其他系統提供充足的電能供給。因此,目前從能源危機、環境污染對車輛驅動提出的節能環保要求,現代車輛高機動性指標要求,傳動技術更新換代的發展周期等角度來看,發展履帶車輛電驅動技術成為重要方向。
隨著電力電子技術、控制技術、大功率永磁同步電機、高性能蓄電池等核心關鍵部件技術的發展,電傳動在履帶車輛的應用研究越來越多。履帶車輛一般較輪式車輛重、車上空間狹窄、傳動功能多,因此對電機、電池等部件的功率指標、功率體積比、功率重量比要求都很高。如何在部件技術水平有限的前提下,將電機與機械有機集成,滿足電傳動系統在車輛上的布置要求,實現履帶車輛傳遞功率、變速、轉向、制動和操縱等功能,就顯得至關重要。目前,電傳動技術的將朝著緊湊型、集成化、輕量化、傳動多樣化方向發展。為此,國內外開展了許多研究工作,過去電傳動技術的研究中在結構型式上主要歸類為圖1-4所示的四種基本方案。
參考圖1為電傳動技術的現有方案一:該方案中,發動機帶動發電機發電,通過電力控制單元向車輛左、右側的牽引電機供電,牽引電機驅動左、右兩側的主動輪實現直駛,轉向時則通過控制左、右兩側的牽引電機產生轉速差來實現;
參考圖2為電傳動技術的現有方案二:該方案中,發動機帶動發電機發電,向直駛牽引電機供電,通過變速機構、側傳動驅動左右兩側主動輪實現直駛,轉向時則轉向電機驅動匯流排,在輸出端形成速差來實現;
參考圖3為電傳動技術的現有方案三:方案三與上述方案二的結構基本相同,主要差別是驅動牽引電機由單個變成左右兩個;
參考圖4為電傳動技術的現有方案四:在前三種方案中,牽引電機的能量均通過發電機提供,方案四的驅動功率則是由兩路并聯組成的,一路由發動機提供直接驅動機械結構,另一路通過發動機帶動發電機,再提供電能給電機驅動,兩路共同驅動車輛行駛,轉向時則和結構方案二、三相同。
為了解決電驅傳動履帶式車輛在轉向過程中功率回流問題,采用機械結構將左右驅動電機耦合是較好的解決方案。從上述四種現有方案可知,現有的機械耦合功率回流裝置大部分是采用的行星排機構,但行星盤機構具有結構復雜、成本高、重量大的問題。
發明內容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一種用于履帶式平臺的功率回流及匯流傳動系統,不僅簡化了系統結構,同時可實現對于回流功率的動態調節。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用于履帶式平臺的功率回流及匯流傳動系統,包括左側電傳動機構與右側電傳動機構,還包括機匣、差速電機、差速齒圈、左側太陽輪、右側太陽輪、行星輪與反向機構;
所述差速齒圈、所述左側太陽輪、所述右側太陽輪同軸轉動連接在所述機匣上,所述行星輪轉動連接在所述差速齒圈上,且所述左側太陽輪、所述右側太陽輪對稱嚙合在所述行星輪兩側;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未經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211258150.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