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米勒循環高滾流進氣道及設計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211241206.4 | 申請日: | 2022-10-1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5596584A | 公開(公告)日: | 2023-01-13 |
| 發明(設計)人: | 周正群;姚源;李露露;滿興家;李堅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02M35/10 | 分類號: | F02M35/10 |
| 代理公司: | 南京禹為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72 | 代理人: | 邱月華 |
| 地址: | 545005 廣西壯*** | 國省代碼: | 廣西;4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米勒 循環 流進 設計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米勒循環高滾流進氣道,包括,進氣道,其下端設置有氣道連接管,且氣道連接管與進氣道之間形成夾角,以及;燃燒室頂板,所述燃燒室頂板與氣道連接管相連;所述燃燒室頂板與氣道連接管之間設置有遮蔽件,本發明通過改變遮蔽高度h、遮蔽角度范圍A和氣門遮蔽間隙d三個參數,引導大部分氣流沿著燃燒室中心側流動,形成正向滾流,提升了中低氣門升程的進氣道滾流比,改善增壓米勒循環發動機缸內氣流強度,改善油氣混合,在提升滾流比的同時保持較大的流量系數,減少泵氣損失。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發動機進氣道的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米勒循環高滾流進氣道及設計方法。
背景技術
發動機進氣道是決定內燃機燃燒及性能好壞的最重要零部件之一,進氣道的兩個重要性能參數:流量系數與滾流比,影響著發動機的循環進氣量大小和缸內油氣混合質量及燃燒擴散速度,最終影響發動機的性能與燃油經濟性;傳統進氣道設計方法主要通過設計調整進氣道角度α角、進氣道喉口直徑以及進氣門角度三個主要參數來進行進氣道設計。現有技術存在如下不足之處:
對于米勒循環增壓發動機,進氣門型線最大升程和包角會比奧拓循環發動機設計的更小,進氣沖量和油氣混合質量會很差,導致低速高負荷工況下發生早燃、爆震問題;現有進氣道設計方法,只能提升較高氣門升程的滾流比,無法有效提升中、低氣門升程的滾流比;現有進氣道設計方法,在提升氣道滾流比的同時,會較大犧牲進氣道的流量系數,影響發動機的動力性能。
發明內容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發明的實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簡要介紹一些較佳實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請的說明書摘要和發明名稱中可能會做些簡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說明書摘要和發明名稱的目的模糊,而這種簡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發明的范圍。
鑒于上述現有米勒循環高滾流進氣道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本發明。
因此,本發明目的是提供一種米勒循環高滾流進氣道及設計方法。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米勒循環高滾流進氣道,包括,進氣道,其下端設置有氣道連接管,且氣道連接管與進氣道之間形成夾角,以及;燃燒室頂板,所述燃燒室頂板與氣道連接管相連;所述燃燒室頂板與氣道連接管之間設置有遮蔽件。
作為本發明所述米勒循環高滾流進氣道的一種優選方案,其中:所述遮蔽件高度為0.2-4.0mm,所述遮蔽件與氣門機構的徑向配合間隙為0.6-2.0mm。
作為本發明所述米勒循環高滾流進氣道的一種優選方案,其中:所述遮蔽件包括設置在氣道連接管末端的上擋板、與上擋板相連的下擋板以及設置在上擋板和下擋板之間的連接件,其中,所述連接件包括設置在下擋板上螺紋桿以及設置在上擋板上與螺紋桿配合的螺紋孔。
作為本發明所述米勒循環高滾流進氣道的一種優選方案,其中:所述下擋板上開設有第一卡槽,所述上擋板上開設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之間設置有鎖止帶,所述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處開設有進入口。
作為本發明所述米勒循環高滾流進氣道的一種優選方案,其中:所述鎖止帶一端設置有鎖止塊,所述鎖止塊內開設有的鎖止腔,所述鎖止帶另一側設置有插頭,所述鎖止帶包括若干收尾依次鉸接的組成塊,所述鎖止腔內設置有纏繞柱,所述鎖止腔內底面設置有導軌,所述導軌的內徑由內至外逐漸增大,每個所述組成塊外側均設置有凸起。
作為本發明所述米勒循環高滾流進氣道的一種優選方案,其中:所述鎖止塊上開設有出口槽,所述鎖止塊遠離出口槽一端設置有插入槽。
本發明還公開了一種米勒循環高滾流進氣道設計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根據發動機的性能要求,確認進氣道的流量系數和滾流比參數目標;
預選取一組遮蔽件參數組合進行遮蔽件設計;
對進氣道模型進行數值模擬分析,計算得到各升程下的流量系數和滾流比參數;以及,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未經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211241206.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