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下穿隧道與上跨橋墩合建結構及設計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211050530.8 | 申請日: | 2022-08-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6005714A | 公開(公告)日: | 2023-04-25 |
| 發明(設計)人: | 王步翔;韓旭;周殿文;曹雪山;曹亞鵬;張邦通;吳澤力;趙軍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冶華天南京工程技術有限公司;中冶華天工程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2D29/045 | 分類號: | E02D29/045;G06F30/13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偉智信專利商標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325 | 代理人: | 張岱 |
| 地址: | 210019 江蘇***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隧道 橋墩 合建 結構 設計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下穿隧道與上跨橋墩合建結構及設計方法。所述下穿隧道結構包括,包括隧道側墻、隧道底板及樁基礎;所述上跨橋墩結構包括,包括墩柱、墩身及承臺及樁基礎;其中,所述的上跨橋墩與隧道剛性連接,上跨橋墩的墩身及承臺與隧道底板整體澆注;隧道底板下設置復合樁基。在所述的隧道底板底部對應上跨橋墩區域一體設置加厚層;隧道底板加厚層與隧道底板之間做不大于45°角過渡銜接。本發明在滿足其承載能力和變形控制標準的同時,通過變剛度調平概念來減小差異沉降、降低隧道底板內力和上部結構次內力,提高建筑物使用壽命,確保正常使用功能。從而實現下部隧道建筑限界與上跨橋墩的合理設置,提高了城市空間的綜合利用效率,節約資源。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土木工程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下穿隧道與上跨橋墩合建結構,采用復合樁基,考慮樁和樁間土共同直接承擔荷載,通過樁和樁間土的變形協調,在滿足承載能力和變形控制標準的前提下,通過變剛度調平概念來減小差異變形、優化結構內力的設計方法。
背景技術
工程建設中,由于用地、線路走向,結構型式布設等原因,下穿隧道與上跨橋墩出現交叉節點,上跨橋墩需落入下穿隧道底板上。若采用兩種結構型式的分開設計。一會影響隧道的平面走向,斷面布置型式,增加設計及施工的難度;二若通過在隧道底板處局部設置變形縫預留上跨橋梁施工空間,使二者分開建設,由于二者荷載型式不同,產生的沉降也不同,且差別較大,差異沉降使得該節點在運營階段存在滲漏水,隧道底板下的地基土向隧道內滲入,降低地基承載力,影響隧道內行車安全。
傳統的樁基理論中,一般不考慮樁間土直接參與承擔荷載,荷載全部由樁承擔,這是因為不知如何評估樁和樁間土共同直接承擔荷載的條件、確定樁土分擔荷載的比例,而只是把樁間土當成承擔荷載的一鐘安全儲備。樁長設計傳統確定方法是在滿足地基承載力的情況下,估算地基沉降,且通常以樁端進入一定的持力層依靠經驗來研判,但往往樁長取值偏于保守,缺乏量化分析,易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均勻布樁的隧道,其底板沉降變形分布呈明顯蝶形,隧道底板的蝶形沉降,降引起自身和上部結構的附加彎、剪內力乃至開裂。而樁頂反力,隨荷載和結構剛度的增加,中、邊樁反力差逐漸增大,呈明顯馬鞍形分布。由此引起的負面效應是將導致隧道底板的整體彎矩增大。
發明內容
基于此,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下穿隧道與上跨橋墩合建結構及設計方法。對落入隧道底板的上跨橋墩,采用上跨橋墩與隧道剛性連接,墩身及承臺與隧道底板整體澆注的合建結構。隧道底板下采用復合樁基,考慮樁和樁間土共同直接承擔荷載,通過樁和樁間土的變形協調,在滿足承載能力和變形控制標準的前提下,通過變剛度調平概念來減小差異沉降、降低隧道底板內力和上部結構次內力。以節約資源,降低工程綜合造價,提高建筑物使用壽命,確保正常使用功能。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的下穿隧道與上跨橋墩合建結構,所述下穿隧道結構包括,包括隧道側墻、隧道底板及樁基礎;
所述上跨橋墩結構包括,包括墩柱、墩身及承臺及樁基礎;
其中,所述的上跨橋墩與隧道剛性連接,上跨橋墩的墩身及承臺與隧道底板整體澆注;
隧道底板下設置復合樁基。
進一步的,在所述的隧道底板底部對應上跨橋墩區域一體設置加厚層;隧道底板加厚層與隧道底板之間做不大于45°角過渡銜接。
進一步的,沿隧道縱向設置橫向變形縫。變形縫寬度為15-25mm,來控制合建結構對隧道其余槽段的影響。剛性墊塊長度L=隧道底板寬+400mm,即每邊超出隧道邊200mm,剛性墊塊寬度為1000mm,高度為500mm。
進一步的,在所述的橫向變形縫下設剛性墊塊。
進一步的,所述的剛性墊塊長度L=隧道底板寬+400mm;所述剛性墊塊寬度為1000mm,高度為500mm。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冶華天南京工程技術有限公司;中冶華天工程技術有限公司,未經中冶華天南京工程技術有限公司;中冶華天工程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211050530.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