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基于回轉臺編碼器實現的連鑄爐次識別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210939071.2 | 申請日: | 2022-08-05 |
| 公開(公告)號: | CN115365470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7-25 |
| 發明(設計)人: | 張瑞忠;張彩東;么洪勇;鄭京輝;李杰;高宇;劉小軍;曹金帥;邢力勇;毛文文;張慶宇;趙貝貝 | 申請(專利權)人: | 河鋼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2D11/16 | 分類號: | B22D11/16;B22D11/18 |
| 代理公司: | 石家莊冀科專利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13108 | 代理人: | 李桂琴 |
| 地址: | 050023 河*** | 國省代碼: | 河北;1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基于 回轉 編碼器 實現 連鑄爐次 識別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一種基于回轉臺編碼器實現的連鑄爐次識別方法,屬于連鑄過程自動化方法技術領域。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利用回轉臺角度值的變化作為鋼包更換和狀態變化的觸發器,判斷該臂在上爐次的狀態,實現多爐連澆過程的爐次信息跟蹤和劃分。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根據回轉臺角度編碼器可靠性較高的特點,不依賴于回轉臺固定限位信號或滑動水口開關信號即可獨立實現爐次的在線實時劃分,結合混澆模型可以對混澆長度進行計算和顯示,可以減少依賴澆注長度編碼器等信號分爐可能造成的累計誤差。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基于回轉臺編碼器實現的連鑄爐次識別方法,屬于連鑄過程自動化方法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多爐連澆是連鑄生產的特征和優勢,一方面通過減少頭尾坯和切頭切尾大幅降低了連鑄坯的生產成本,另一方面,使得連鑄過程更為穩定有序,有利于鑄坯質量的穩定。但多爐連澆不可回避的一個問題就是異鋼種連澆或上下爐成分有差異時,爐次和相應鑄坯的劃分對于后續產品的跟蹤判定非常重要,因此需要準確及時地對各爐對應生產的鑄坯進行跟蹤。隨著用戶個性化需求的增加,如何在滿足多品種、小批量的訂單基礎上盡可能發揮連鑄機多爐連澆的優勢成為一個越來越值得重視的問題。因此多爐連澆時對于不同爐次的準確跟蹤和劃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
當前在多爐連澆時一般根據鋼包滑動水口的開啟信號或滑動水口液壓缸上連接的位置傳感器判斷鋼包開啟信號,作為爐次劃分標準;還有的根據拉矯機或扇形段上的編碼器跟蹤鑄坯澆注長度結合鋼包稱重的鋼水量推算出每爐生產的鑄坯長度和數量。這些方法都可以在某些程度上進行不同爐次的劃分,但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有些連鑄機滑動水口未安裝傳感器,有些情況下滑動水口需要反復開啟多次,均有可能造成一定的識別干擾,根據澆注長度編碼器進行鑄坯分爐屬于“事后劃分”,還有可能存在長時間澆次的累計誤差,而且主要用于鑄坯的劃分,同時由于鋼包鋼水稱重的誤差和波動也會造成鑄坯分爐發生較大的偏差。
發明內容
本發明目的是提供一種基于回轉臺編碼器實現的連鑄爐次識別方法,根據回轉臺角度編碼器可靠性較高的特點,不依賴于回轉臺固定限位信號或滑動水口開關信號即可獨立實現爐次的在線實時劃分,結合混澆模型可以對混澆長度進行計算和顯示,爐次劃分的結果直接發送至二級系統或工藝控制模型,用于拉速調整、電磁攪拌或電磁制動狀態和參數調整、動態二次冷卻系統動態調整等模型控制功能;同時可以減少依賴澆注長度編碼器等信號分爐可能造成的累計誤差,有效地解決了背景技術中存在的上述問題。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基于回轉臺編碼器實現的連鑄爐次識別方法,包含以下步驟:(1)利用回轉臺角度值的變化作為鋼包更換和狀態變化的觸發器,鋼包回轉臺的角度變化范圍在0~360°,0°或180°對應澆注位或接收位,利用某一臂從0°變化為180°,或從180°變化為0°,判斷該臂在上爐次的狀態;(2)回轉臺某臂角度發生從接收位變化至澆注位時,觸發條件跟蹤判斷該爐次開澆時刻,并設置該爐狀態為已開澆;(3)回轉臺某臂角度發生從澆注位變化至接收位時,觸發該臂上鋼包狀態的變化,判斷停澆時間并設置該爐次狀態為已澆完;(4)重復上述過程以實現多爐連澆過程的爐次信息跟蹤和劃分。
所述步驟(1)中,設置偏移角度δ,作為澆注位或接收位的角度區間范圍,角度區間范圍與現場實際設備狀況相匹配。
所述偏移角度δ的范圍為0~15°。
所述步驟(2)中,觸發條件為重量變化或開澆水口信號變化。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根據回轉臺角度編碼器可靠性較高的特點,不依賴于回轉臺固定限位信號或滑動水口開關信號即可獨立實現爐次的在線實時劃分,結合混澆模型可以對混澆長度進行計算和顯示,爐次劃分的結果直接發送至二級系統或工藝控制模型,用于拉速調整、電磁攪拌或電磁制動狀態和參數調整、動態二次冷卻系統動態調整等模型控制功能;同時可以減少依賴澆注長度編碼器等信號分爐可能造成的累計誤差。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流程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河鋼股份有限公司,未經河鋼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210939071.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