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Cu@In核殼結構的微米顆粒互連材料的制備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210853603.0 | 申請日: | 2022-07-2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5194145A | 公開(公告)日: | 2022-10-18 |
| 發明(設計)人: | 劉威;張鑫月;溫志成;王春青;高陽;付樹恒;賈天鈺 | 申請(專利權)人: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 主分類號: | B22F1/17 | 分類號: | B22F1/17;C23C18/52;B22F1/05;H01L21/768 |
| 代理公司: | 哈爾濱龍科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23206 | 代理人: | 李智慧 |
| 地址: | 150001 黑龍*** | 國省代碼: | 黑龍江;2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cu in 結構 微米 顆粒 互連 材料 制備 方法 | ||
1.一種Cu@In核殼結構的微米顆粒互連材料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一、前驅體溶液的配制
在室溫下配制含有絡合劑、銦鹽和抗氧化劑的堿性鍍液,在堿性鍍液中,絡合劑與銦鹽反應生成絡合In3+,以防止In3+的直接沉淀;
步驟二、化學鍍In
硼氫化鈉作為還原劑將絡合In3+還原成In單質,在微米Cu球上進行化學鍍In;
步驟三、得到Cu @ In核殼結構粉末
將步驟二的廢液倒掉,用無水乙醇和蒸餾水交替超聲清洗鍍粉,最后一遍為無水乙醇清洗,過后風冷干燥、過篩,得到Cu@In核殼結構金屬粉。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Cu@In核殼結構的微米顆粒互連材料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銦鹽為硫酸銦、鹽酸銦、硝酸銦中的一種。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Cu@In核殼結構的微米顆粒互連材料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絡合劑為乙二胺四乙酸二鈉和/或三乙醇胺,以In3+濃度為參照,所述絡合劑為乙二胺四乙酸二鈉和三乙醇胺復合絡合劑時,堿性鍍液中的EDTA-2Na濃度為In3+濃度的2~3倍、TEA濃度為In3+濃度的2.5~3.5倍;絡合劑為乙二胺四乙酸二鈉時,堿性鍍液中EDTA-2Na濃度為In3+濃度的4~6倍;絡合劑為三乙醇胺時,堿性鍍液中TEA濃度為In3+濃度的4~6倍。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Cu@In核殼結構的微米顆粒互連材料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堿性鍍液的pH值為8.0~11.0。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Cu@In核殼結構的微米顆粒互連材料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氧化劑為對苯二酚,在堿性鍍液中的濃度為0.1~1mg/L。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Cu@In核殼結構的微米顆粒互連材料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米Cu球的尺寸為10~100μm。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Cu@In核殼結構的微米顆粒互連材料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學鍍In的pH為8.0~11.0。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Cu@In核殼結構的微米顆粒互連材料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學鍍In的溫度為60~90℃。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Cu@In核殼結構的微米顆粒互連材料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硼氫化鈉的濃度為In3+濃度的3.5~4倍,加入方法為分次添加,添加次數為3~5次。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Cu@In核殼結構的微米顆粒互連材料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Cu@In核殼結構金屬粉中,微米銅顆粒尺寸為10~100μm,金屬殼層的厚度為1~20μm。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哈爾濱工業大學,未經哈爾濱工業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210853603.0/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