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增量式自動氣力疏灰裝置在審
| 申請號: | 202210757943.3 | 申請日: | 2022-06-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5121555A | 公開(公告)日: | 2022-09-30 |
| 發明(設計)人: | 鄭志剛;彌尚文;陳曉利;楊文涵;李博;劉毅;張弘洋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電投東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沈陽盛元電氣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08B9/032 | 分類號: | B08B9/032;B08B13/00 |
| 代理公司: | 沈陽東大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21109 | 代理人: | 梁焱 |
| 地址: | 110179 遼*** | 國省代碼: | 遼寧;2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增量 自動 氣力 裝置 | ||
一種增量式自動氣力疏灰裝置,包括疏灰閥、第一轉接管、止逆閥及第二轉接管,疏灰閥依次通過第一轉接管、止逆閥、第二轉接管與粉煤灰輸送管道連通;疏灰閥包括疏灰閥閥體、疏灰閥上壓蓋、疏灰閥下端蓋、疏灰閥閥芯、疏灰閥閥芯復位彈簧、上閥片及下閥片;疏灰閥上壓蓋、疏灰閥閥芯復位彈簧、上閥片、疏灰閥閥芯及下閥片由上至下順序設置在疏灰閥閥體的內腔中;疏灰閥下端蓋固定設在疏灰閥閥體底部。本發明無需借助壓力檢測裝置對堵管進行判定,同時也省去了傳統的堵管判定過程,且在堵管發生時,疏灰裝置能夠自主啟動,完全無需人為干預,自動化程度高,而且疏灰裝置整體采用純機械結構設計,其與電子式閥門結構相比具有更高的工作可靠性。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管道疏通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增量式自動氣力疏灰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在火力發電領域內,產生的粉煤灰需要通過輸送管道進行轉運,但受到粉煤灰自身物理特性的影響,通過輸送管道轉運粉煤灰時經常出現堵管現象,因此堵管后需要立即對輸送管道進行疏通,以保證粉煤灰的正常轉運。
現階段,為了解決粉煤灰輸送管道的堵管問題,多采用在輸送管道上直接設置壓縮空氣吹入管,在壓縮空氣管道上設置控制閥門,同時在輸送管道上安裝壓力檢測裝置,當堵管發生時,壓力檢測裝置會檢測到輸送管道壓力升高,工作人員經過確認壓力檢測裝置的檢測數據無誤后,再進一步開啟控制閥門,使壓縮空氣通過壓縮空氣吹入管進入粉煤灰輸送管道中,利用壓縮空氣將粉煤灰堵塞點沖開,實現堵管的疏通。
但是,在現有解決堵管的方式中,堵管的判定需要單獨通過壓力檢測裝置的檢測數據作為依據,而壓力檢測裝置在惡劣的工況環境下運行,存在較高的故障率,一旦壓力檢測裝置的數據檢測異常,就無法在第一時間對堵管進行判定,進而影響后續對堵管的處置及時性。此外,壓縮空氣吹入管上的控制閥門,需要在堵管判定后由工作人員負責開啟,無論控制閥門采用電子式或機械式結構類型,都需要下人為干預的條件下開啟,無法在堵管發生時自主啟動,因此自動化程度較低。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增量式自動氣力疏灰裝置,無需借助壓力檢測裝置對堵管進行判定,同時也省去了傳統的堵管判定過程,且在堵管發生時,疏灰裝置能夠自主啟動,完全無需人為干預,自動化程度高,而且疏灰裝置整體采用純機械結構設計,其與電子式閥門結構相比具有更高的工作可靠性。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增量式自動氣力疏灰裝置,包括疏灰閥、第一轉接管、止逆閥及第二轉接管;所述疏灰閥的進氣端與高壓氣源相連通,疏灰閥的出氣端與第一轉接管的進氣端相連通,第一轉接管的出氣端與止逆閥的進氣端相連通,止逆閥的出氣端與粉煤灰輸送管道相連通。
所述疏灰閥包括疏灰閥閥體、疏灰閥上壓蓋、疏灰閥下端蓋、疏灰閥閥芯、疏灰閥閥芯復位彈簧、上閥片及下閥片;所述疏灰閥上壓蓋、疏灰閥閥芯復位彈簧、上閥片、疏灰閥閥芯及下閥片由上至下順序設置在疏灰閥閥體的內腔中;所述疏灰閥下端蓋固定設置在疏灰閥閥體的底部。
所述疏灰閥閥體的內腔采用三級階梯式圓柱內腔,由上至下依次為第一階梯圓柱內腔、第二階梯圓柱內腔及第三階梯圓柱內腔,第三階梯圓柱內腔的直徑大于第一階梯圓柱內腔的直徑,第一階梯圓柱內腔的直徑大于第二階梯圓柱內腔的直徑。
所述疏灰閥上壓蓋采用圓柱筒型結構,在疏灰閥上壓蓋的外表面設有外螺紋,疏灰閥上壓蓋的內孔采用兩級階梯圓柱內孔,由上至下依次為主進氣孔和彈簧插接孔,主進氣孔的直徑小于彈簧插接孔的直徑;在所述第一階梯圓柱內腔的內表面設有內螺紋,第一階梯圓柱內腔的內螺紋與疏灰閥上壓蓋的外螺紋螺接配合。
所述上閥片采用圓盤式結構,上閥片位于第一階梯圓柱內腔中,上閥片的直徑小于第一階梯圓柱內腔的直徑,上閥片的直徑大于第二階梯圓柱內腔的直徑;在所述上閥片的上表面中心處設置有彈簧插接凸臺,所述疏灰閥閥芯復位彈簧的頂端插裝在彈簧插接孔內,疏灰閥閥芯復位彈簧的底端插裝在彈簧插接凸臺上;所述上閥片的下表面與第一階梯圓柱內腔和第二階梯圓柱內腔的過渡階梯面抵靠接觸配合。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電投東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沈陽盛元電氣科技有限公司,未經中電投東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沈陽盛元電氣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210757943.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