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自排氣止液精密過濾輸液器在審
| 申請號: | 202210739069.0 | 申請日: | 2022-06-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15120812A | 公開(公告)日: | 2022-09-30 |
| 發明(設計)人: | 簡玉梅;邱博;梅紹偉;陳來龍;楊劍 | 申請(專利權)人: | 江西洪達醫療器械集團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A61M5/165 | 分類號: | A61M5/165;A61M5/162;A61M5/38 |
| 代理公司: | 北京知了蟬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959 | 代理人: | 張金鳳 |
| 地址: | 330019 江西*** | 國省代碼: | 江西;36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排氣 精密 過濾 輸液 | ||
一種自排氣止液精密過濾輸液器,包括通過軟管依序連接的瓶塞穿刺器、滴斗、流量調節器、外圓錐接頭和輸液針,滴斗包括底座,以及設于底座上的套筒;底座包括基座,以及設于基座上的隔液板,隔液板的正表面內凹形成過液腔,過液腔中設有間隔板,間隔板將過液腔分為上腔室和下腔室,間隔板上設有連通上腔室和下腔室的過液孔;過液腔的腔體內焊接有親水膜,親水膜與間隔板焊接以分隔為上親水膜和下親水膜;隔液板的反表面中設有出液通道,出液通道的頂部與上腔室連通,底部穿過基座與軟管連接。本發明中將自排氣、自止液、精密過濾功能集成在滴斗的內部,以提高生產效率,且自排氣結構位于滴斗內部,與外界環境分離,從而避免藥液被污染。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醫療器械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自排氣止液精密過濾輸液器。
背景技術
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功能性輸液器用于臨床,使得靜脈輸液操作更加安全、便捷。這些功能包括:1.自排氣:輸液器插入藥液容器后,藥液自動填充滿整個輸液器內腔,且液面自動定位在滴斗內一定高度,自動完成排氣操作;2.自止液:藥液容器內藥液輸注完后,液面自動停止在輸液器內腔某個位置,防止空氣輸入人體;3.精密過濾:輸液器內藥液過濾介質,能濾除藥液中5微米或更小的微粒。
現有的輸液器中,自排氣、自止液、精密過濾功能分布在不同的零件上,需要經過多次組裝,使得生產效率低,且自排氣結構與外界空氣接觸,易存在安全隱患,從而導致藥液被污染。
發明內容
基于此,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自排氣止液精密過濾輸液器,通過將自排氣、自止液、精密過濾功能集成在滴斗的內部,以提高生產效率,且自排氣結構位于滴斗內部,與外界環境分離,從而避免藥液被污染。
一種自排氣止液精密過濾輸液器,包括通過軟管依序連接的瓶塞穿刺器、滴斗、流量調節器、外圓錐接頭和輸液針,所述滴斗包括底座,以及設于所述底座上的套筒;
所述底座包括基座,以及設于所述基座上的隔液板,所述隔液板的正表面內凹形成過液腔,所述過液腔中設有間隔板,所述間隔板將所述過液腔分為上腔室和下腔室,所述間隔板上設有連通所述上腔室和下腔室的過液孔;
所述過液腔的腔體內焊接有親水膜,所述親水膜與所述間隔板焊接以分隔為上親水膜和下親水膜;
所述隔液板的反表面中設有出液通道,所述出液通道的頂部與所述上腔室連通,底部穿過所述基座與軟管連接。
相較現有技術,本發明中,通過所述親水膜實現精密過濾功能,通過連通的上腔室和下腔室,以及分隔開的上親水膜和下親水膜共同作用,以實現自排氣和止液功能,即將自排氣、自止液、精密過濾功能集成在滴斗的內部,以提高生產效率,且自排氣結構位于滴斗內部,與外界環境分離,從而避免藥液被污染。
進一步地,所述過液腔的腔體邊緣處內凹形成臺階,所述親水膜位于所述臺階中,所述臺階的邊緣凸出所述親水膜的表面。
進一步地,所述過液腔的腔體頂部邊緣向外延伸形成遮液板。
進一步地,所述遮液板凸出所述親水膜的表面長度為0.5mm~1.5mm。
進一步地,所述出液通道與所述過液孔錯位設置,且所述出液通道的頂部與所述上親水膜有效過濾部位的最高點位置對應。
進一步地,當含有一個所述過液孔時,所述過液孔和所述出液通道分別位于所述間隔板的兩端。
進一步地,當含有兩個所述過液孔時,兩個所述過液孔分別位于所述間隔板的兩端,所述出液通道位于所述間隔板的中部。
進一步地,所述下腔室內設有多個支撐柱。
進一步地,焊接后,所述親水膜的有效過濾面積為150mm2~250mm2。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江西洪達醫療器械集團有限公司,未經江西洪達醫療器械集團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210739069.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機械調節懸臂
- 下一篇:數據傳輸方法、慣性測量單元及光學防抖單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