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大型水處理、調蓄構筑物滿水試驗的替代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210698313.3 | 申請日: | 2022-06-2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5144137A | 公開(公告)日: | 2022-10-04 |
| 發明(設計)人: | 劉暢;吳明明;黃凱;陳廣軍;李進;高芳;熊珍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建三局綠色產業投資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M3/32 | 分類號: | G01M3/32;G01M3/22 |
| 代理公司: | 武漢卓越志誠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66 | 代理人: | 戴寶松 |
| 地址: | 湖北省武漢市經濟技***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大型 水處理 構筑物 試驗 替代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大型水處理、調蓄構筑物滿水試驗的替代方法。通過在構筑物內表面使用HDPE膜分區域制備密閉環境,并采用氣密性檢測設備進行空氣增壓,根據預定時間的壓力損失情況進行漏水判斷,并使用煙氣進行滲漏點檢測。上述方案中,通過將構筑物進行區域化劃分同時結合煙氣泄漏明顯的特點,在較短時間內即能鎖定滲漏點,高效完成滲漏點檢測工作,有效提高工程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同時,檢測完成后,可將所用的HDPE膜回收重復進行滲漏點檢測或作為防滲材料鋪設于構筑物表面以提高其防滲效果同時節省防水優化處理成本。此外,采用本發明的方法進行檢測,能減少對水資源的浪費及相關水處理成本,整體檢測過程可節省約80%的費用。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工程建筑檢測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大型水處理、調蓄構筑物滿水試驗的替代方法。
背景技術
根據GB50141-2008《給水排水構筑物施工及驗收規范》中規定,水處理、調蓄構筑物施工完畢后,應按照設計及規范要求,進行滿水試驗。傳統滿水試驗采用注水方式,需向水池內充水,分三次進行,每次注水為設計水深的1/3,對大、中型池體,可先注水至池壁底部施工縫以上,檢查底板抗滲質量,無明顯滲漏時,再繼續注水至第一次注水深度。每次注水應讀24h的水位下降值,計算滲水量,在注水過程中和注水完成后,應對池體的外觀和沉降量進行檢測;當發現滲水量或沉降量過大時,應停止注水,進行漏水點檢測,發現漏水點后先排水再檢修,檢修完畢再次重新進行滿水試驗。滿水試驗合格標準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水池滲水量不得超過2L/(m2·d)。
大型水處理構筑物,指設計容積大于10萬m3的水處理構筑物,進行滿水試驗時,存在注水周期長的問題,容積為10萬m3的水處理構筑物一次滿水試驗需耗時7天左右,同時,當滿水試驗不合格時,需進行檢修,并再次重新進行滿水試驗,使得試驗周期延長。另外,完成一次滿水試驗需要注水約10萬m3,按3元/m3的水費均價計算,需為自來水消耗花費30萬元,然而,若水處理構筑物存在漏水現象,則需要檢修后重新進行滿水試驗,自來水費用將大大超過30萬元,同時滿水試驗結束及存在漏水點需重新注滿水進行滿水試驗后,池內水的直接排放,也造成了水資源的大量浪費。此外,當水處理構筑物完成滿水試驗后進行后續防水處理時,需等待構筑物中水分揮發干燥后才能進行相關防水操作,延長了工程周期。
現有技術中,公開號為CN 112834122 A的發明專利申請中公開了一種地下建筑混凝土結構的負壓漏水檢測判定方法,在地下建筑混凝土結構的背水面選取多個檢測點,在檢測點處設置負壓檢測區,負壓檢測區內設置檢測壓力,檢測壓力的方向與自迎水面指向背水面方向一致,檢測壓力達到規定壓力值后持續若干時間,測量并記錄檢測點的滲漏情況,根據檢測點的性質與滲漏情況判定檢測點的防水質量。上述技術方案中,通過對檢測點的檢測判斷建筑混凝土結構的漏水情況,然而,該方案不適用于需對整體進行漏水點檢測的大型水處理構筑物,同時,該方案使用的檢測設備的檢測區域較小,不適用于進行大規模范圍的檢測。
有鑒于此,有必要設計一種大型水處理、調蓄構筑物滿水試驗的替代方法,以解決上述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大型水處理、調蓄構筑物滿水試驗的替代方法。通過在構筑物內表面使用HDPE膜分區域制備密閉環境,并使用氣密性檢測設備進行空氣增壓,根據預定時間的壓力損失情況進行漏水判斷,并通過煙氣進行滲漏點檢測,在低成本的情況下,高效完成滲漏點檢測工作。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大型水處理、調蓄構筑物滿水試驗的替代方法,所述替代方法為HDPE膜氣壓試驗,包括如下步驟:
S1、將預定尺寸的HDPE膜分區域的覆蓋在水處理構筑物內表面,并使用膠粘劑將所述HDPE膜與所述構筑物四周結合處進行粘合,經過固化后制備得到密閉環境;
S2、通過氣密性檢測設備向步驟S1中所述密閉環境進行空氣增壓,根據預定時間的壓力損失情況進行漏水判斷;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建三局綠色產業投資有限公司,未經中建三局綠色產業投資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210698313.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