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面料濕熱性能檢測用輔助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2210676838.7 | 申請日: | 2022-06-16 |
| 公開(公告)號: | CN114755263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9-27 |
| 發明(設計)人: | 張麗麗 | 申請(專利權)人: | 蘇州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1N25/20 | 分類號: | G01N25/20;G01N27/04 |
| 代理公司: | 蘇州見山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 32421 | 代理人: | 袁麗花 |
| 地址: | 215000 ***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面料 濕熱 性能 檢測 輔助 裝置 | ||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面料濕熱性能檢測用輔助裝置,包括:工作臺設有安裝架;第一面料固定板固定設于安裝架上;第二面料固定板固定設于工作臺上;轉動件轉動連接在第一面料固定板和第二面料固定板之間;模擬塊可拆卸連接在轉動件上且設有模擬層;轉動電機與轉動件連接;待測面料、第一面料固定板和第二面料固定板之間圍成濕熱檢測腔,濕熱檢測腔配置有濕熱空氣供給裝置和溫濕傳感器組。向濕熱檢測腔通入濕熱空氣,模擬塊旋轉,準確模擬待測面料在其使用環境時的濕熱性能,提高檢測結果的準確率,保證檢測結果準確有效,解決了檢測結果不能很好地與面料實際使用環境下的濕熱性能相吻合,導致檢測結果的準確率低下,甚至檢測結果無效的問題。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面料濕熱性能測試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面料濕熱性能檢測用輔助裝置。
背景技術
在研發技術的持續推動下,由各種新型材料、混合材料制成的面料不斷涌現。根據使用場景的不同,對面料的性能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對面料的性能進行檢測并對比,以挑選出各場景下所對應的最適合面料。
其中,面料的濕熱性能是衡量面料特征的重要指標之一。而現有技術在檢測面料的濕熱性能時,往往不能很好地模擬人體體表環境或面料所處的使用場景,這會導致面料濕熱性能的檢測結果不能很好地與面料實際使用環境下的濕熱性能相吻合,進而導致檢測結果的準確率低下,甚至檢測結果無效。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面料濕熱性能檢測用輔助裝置,以使檢測結果吻合面料實際使用環境,從而提高檢測結果的準確率,保證檢測結果有效。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面料濕熱性能檢測用輔助裝置,包括:工作臺,設有安裝架;第一面料固定板,固定設于所述安裝架上,用于可拆卸固定待測面料;第二面料固定板,固定設于所述工作臺上,用于可拆卸固定所述待測面料;轉動件,豎直式轉動連接在上下相對設置的所述第一面料固定板和所述第二面料固定板之間;模擬塊,可拆卸連接在所述轉動件上,且其遠離所述轉動件的側面設有用于模擬面料使用環境的模擬層;轉動電機,與所述轉動件連接,以驅動所述轉動件旋轉;其中,當所述待測面料通過所述第一面料固定板和所述第二面料固定板進行固定后,所述待測面料、所述第一面料固定板和所述第二面料固定板之間圍成濕熱檢測腔,所述濕熱檢測腔配置有用于提供濕熱空氣的濕熱空氣供給裝置和用于檢測溫濕度的溫濕傳感器組。
本發明公開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模擬塊有多個且尺寸不一,以使所述模擬塊與所述待測面料之間具有間距,或所述模擬塊與所述待測面料相互接觸,或所述模擬塊抵緊所述待測面料。
本發明公開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模擬塊開設有空腔,所述空腔沿所述模擬層分布,所述轉動件開設有第一通道,所述濕熱空氣供給裝置通過第一管道與所述第一通道連通,所述第一管道與所述轉動件轉動連接,所述模擬塊開設有與所述空腔連通的第二通道,當所述模擬塊與所述轉動件可拆卸連接后,所述第二通道與所述第一通道連通。
本發明公開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溫濕傳感器組包括第一溫濕度傳感器、第二溫濕度傳感器、第三溫濕度傳感器、第四溫濕度傳感器和第五溫濕度傳感器,所述第一溫濕度傳感器設于所述空腔內,所述第二溫濕度傳感器設于所述模擬層外側表面,所述第三溫濕度傳感器設于所述第一面料固定板朝向所述第二面料固定板的側面,所述第四溫濕度傳感器設于所述第二面料固定板朝向所述第一面料固定板的側面,所述第五溫濕度傳感器設于所述安裝架靠近所述待測面料的一側。
本發明公開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濕熱空氣供給裝置包括第一供給裝置、第二供給裝置和第三供給裝置,所述第一供給裝置通過所述第一管道與所述第一通道連通,所述第二供給裝置通過第二管道與所述濕熱檢測腔的頂側連通,所述第三供給裝置通過第三管道與所述濕熱檢測腔的底側連通。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蘇州大學,未經蘇州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210676838.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