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水體急性毒性的檢測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210627123.2 | 申請日: | 2022-06-06 |
| 公開(公告)號: | CN114705647A | 公開(公告)日: | 2022-07-05 |
| 發明(設計)人: | 張璧潔;張眾;汪雷;馬金星;蔡宴朋 | 申請(專利權)人: | 廣東工業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1N21/31 | 分類號: | G01N21/31;G01N1/3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盾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421 | 代理人: | 李瓊芳 |
| 地址: | 510060 廣東省***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水體 急性 毒性 檢測 方法 | ||
本發明屬于水體檢測技術領域,公開了一種水體急性毒性的檢測方法。通過在待測水體中添加含硫醇基團的物質,使其與水體中的有毒物質反應,再使用埃爾曼分光光度法定量剩余硫醇,通過當量濃度法使用有明確毒性機制的陽性參照物來表示水樣毒性物質含量,可對復雜水樣的水質急性毒性進行快速檢測分析。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水體檢測技術領域,具體涉及水體急性毒性的檢測方法。
背景技術
水是生命之源,水質安全是生態系統安全的基石,并且關系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近年來,隨著人類活動加劇,越來越多污染物直接或間接地排放到水體中,造成了水體的污染。水體的毒性和生物安全性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由于大量未知污染物的存在以及多種污染物共存會產生拮抗、協同等復合毒性作用,傳統的水質物理化學指標和常規監測的污染物濃度無法全面反映出受污染水體的毒性水平。目前主要采用生物監測方法來綜合評價受污染水體的毒性,其中急性毒性試驗在水體的快速檢測中應用較為廣泛,比較成熟的水質急性毒性測定方法有發光細菌法、蚤類(大型蚤)法、淡水魚(斑馬魚)法和斑馬魚卵法。發光細菌法是基于發光細菌相對發光度與水樣毒性組分總濃度呈顯著負相關,因而可通過生物發光光度計測定水樣的相對發光度,以此表示其急性毒性水平。蚤類法、淡水魚法及斑馬魚卵法則是通過測定受污染水體對試驗生物的半數抑制濃度、半數致死濃度(EC50),來判斷其毒性程度。
蚤類法、淡水魚法和斑馬魚卵法屬于生物行為反應監測方法,存在共同的缺陷:
1)靈敏度低,試驗生物易受干擾
只有當水環境中的有毒物質累積到一定濃度后,才能使魚類或蚤類產生中毒反應,對于污染物濃度較低的水質,響應速度較慢,靈敏度較低。此外,試驗生物的行為容易受到外界環境、氣候等條件干擾,影響結果準確性。
2)需要培訓專業人員
生物行為反應監測方法在測定污染水體對試驗生物的半數抑制濃度及半數致死濃度時是通過生物行為反應來進行的,需要經過培訓的專業人員積累經驗后才能夠完成,對實驗員的要求比較高。
3)監測周期長、操作繁瑣
淡水魚需要進行馴養,斑馬魚卵也需要通過培養種魚進行產卵,再篩選出可用的魚卵進行實驗,這個過程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及實驗材料,并且操作繁瑣,成本高。
此外,生物行為監測方法除了試驗生物培養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在實際檢測過程中操作時間也較長,導致監測周期較長,并且不適合現場監測,需要在實驗室進行操作。
發光細菌法存在以下缺陷:發光細菌活性不穩定,可用于有效測試的時間短,不同批次的菌種發光強度差異較大,導致發光細菌法重現性較低。此外,發光菌種不易培養,需要購買使用,并且需要使用的儀器設備較為昂貴,成本較高。
總的來說,生物毒性檢測技術雖然彌補了傳統理化檢測和儀器分析的局限性,能夠對水體中污染物質的單一毒性及綜合毒性進行判斷,并對水質狀況作出快速判斷,在保障人們的飲水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但生物毒性檢測技術仍然存在檢測靈敏度低、監測周期長、操作繁瑣、成本高、結果重現性較差等問題。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檢測靈敏度高、操作簡便、檢測時間短、穩定性及重復性好、不需要貴重儀器的水體急性毒性的檢測方法。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以下具體的技術方案。
一種水體急性毒性的檢測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配制埃爾曼試劑(5,5′-dithiobis-(2-nitrobenzoic acid,DTNB)溶液作為顯色劑;
配制含硫醇基團的物質的溶液;
配制陽性參照物溶液;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廣東工業大學,未經廣東工業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210627123.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