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富集器電子鼻聯用的車載探測器有效
| 申請號: | 202210595566.8 | 申請日: | 2022-05-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5047145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3-17 |
| 發明(設計)人: | 常志勇;欒祥宇;翁小輝;姚宗偉;徐琳 | 申請(專利權)人: | 吉林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1N33/00 | 分類號: | G01N33/00 |
| 代理公司: | 長春吉大專利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邵銘康;王恩遠 |
| 地址: | 130012 吉林省長春市*** | 國省代碼: | 吉林;2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富集 電子 聯用 車載 探測器 | ||
1.一種富集器電子鼻聯用的車載探測器,由傳感器陣列組件Ⅰ(A)、輸氣段組件(B)、集氣段旋管(C)和傳感器陣列組合件(D)組成,其中傳感器陣列組件Ⅰ(A)由圓管Ⅰ(1)、仿生導流板組件(A1)和傳感器組Ⅰ(4)組成;所述的輸氣段組件(B)由輸氣管Ⅰ(10)、輸氣管Ⅱ(11)、輸氣管Ⅲ(12)、固定盤Ⅰ(E)和螺栓組(F)組成,固定盤Ⅰ(E)上設有通孔Ⅰ(13)、通孔Ⅱ(14)、通孔Ⅲ(15),固定盤Ⅰ(E)右面設有凹槽Ⅰ(17);所述的集氣段旋管(C)上設有均含吸附材料的富集通孔Ⅳ(18)、富集通孔Ⅴ(19)、富集通孔Ⅵ(20);所述的傳感器陣列組合件(D)由固定盤Ⅱ(G)、電機組件(H)、傳感器陣列組件Ⅱ(I)組成,固定盤Ⅱ(G)上設有通孔Ⅶ(22)、通孔Ⅷ(24)、通孔Ⅸ(25)、孔組Ⅱ(27),固定盤Ⅱ(G)左面設有凹槽Ⅱ(26);傳感器陣列組件Ⅰ(A)、輸氣段組件(B)、集氣段旋管(C)和傳感器陣列組合件(D)自左至右順序排列,其中輸氣段組件(B)的固定盤Ⅰ(E)通過螺栓組(F)與傳感器陣列組合件(D)的固定盤Ⅱ(G)固接;集氣段旋管(C)的左面與輸氣段組件(B)中固定盤Ⅰ(E)的凹槽Ⅰ(17)滑動連接;集氣段旋管(C)的右面與傳感器陣列組合件(D)中固定盤Ⅱ(G)的凹槽Ⅱ(26)滑動連接;輸氣段組件(B)中輸氣管Ⅰ(10)的左端與傳感器陣列組件Ⅰ(A)中圓管Ⅰ(1)的右端固接;輸氣段組件(B)中螺栓組(F)的三個螺栓右端分別與傳感器陣列組合件(D)中固定盤Ⅱ(G)的孔組Ⅱ(27)的三個孔固接;當傳感器陣列組合件(D)的電機(29)經輸出軸(28)帶動集氣段旋管(C)旋轉時,集氣段旋管(C)的富集通孔Ⅳ(18)、富集通孔Ⅴ(19)、富集通孔Ⅵ(20)左端能分別與輸氣段組件(B)中固定盤Ⅰ(E)的通孔Ⅰ(13)、通孔Ⅱ(14)、通孔Ⅲ(15)連通;富集通孔Ⅳ(18)、富集通孔Ⅴ(19)、富集通孔Ⅵ(20)右端能分別與傳感器陣列組合件(D)中固定盤Ⅱ(G)的通孔Ⅶ(22)、通孔Ⅷ(24)、通孔Ⅸ(25)連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傳感器陣列組件Ⅰ(A)中圓管Ⅰ(1)右部內圈設有環槽Ⅰ(3),沿環槽Ⅰ(3)的圓周上均布孔組Ⅰ(6)的三個孔;傳感器組Ⅰ(4)的三個傳感器固接于環槽Ⅰ(3)內,且分別與孔組Ⅰ(6)的三個孔對應;外部導線經三個孔分別與三個傳感器連接;圓管Ⅰ(1)中環槽Ⅰ(3)的左側內圈均布有仿生減阻結構陣列(5)的15個單元,其單元橫截面為直徑2-3mm的半圓形;仿生導流板組件(A1)位于圓管Ⅰ(1)的左部,仿生導流板組件(A1)中仿生導流板組(7)的三個仿生導流板的外端與圓管Ⅰ(1)中插槽組(2)的三個插槽固接;仿生導流板組件(A1)由仿生導流板組(7)、外管(8)和內管(9)組成,仿生導流板組(7)由三個夾角呈120°,長度t2為90-100mm、厚度t5為2-3mm的仿生導流板組成,外管(8)的厚度t4和內管(9)的厚度t3均為1-1.5mm;外管(8)和內管(9)與三個仿生導流板同心;外管(8)和內管(9)的外直徑d4和d3分別為35-40mm和15-20mm;圓管Ⅰ(1)內徑d1為60-65mm、外徑d2為80-85mm,圓管Ⅰ(1)長度L1為150-160mm,環槽Ⅰ(3)寬度t1為18-20mm,環槽Ⅰ(3)的深度h1為5-8mm。
2.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富集器電子鼻聯用的車載探測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輸氣段組件(B)中輸氣管Ⅰ(10)的內直徑d5為38-40mm,外直徑d6為48-50mm;輸氣管Ⅱ(11)和輸氣管Ⅲ(12)結構相同,內直徑d8均為38-40mm,外直徑d7均為58-60mm;所述的固定盤Ⅰ(E)上設有通孔Ⅰ(13)、通孔Ⅱ(14)、通孔Ⅲ(15)、小孔組Ⅰ(16)和凹槽Ⅰ(17),通孔Ⅰ(13)、通孔Ⅱ(14)和通孔Ⅲ(15)中心的連線呈正三角形,三通孔的直徑d9均為38-40mm;小孔組Ⅰ(16)的三個孔均布于固定盤Ⅰ(E)的邊緣;凹槽Ⅰ(17)深度h2為6-8mm;固定盤Ⅰ(E)的外直徑d11為198-200mm,內直徑d10為168-170mm;輸氣管Ⅰ(10)、輸氣管Ⅱ(11)和輸氣管Ⅲ(12)右面固接于固定盤Ⅰ(E)的左面,且分別與通孔Ⅱ(14)、通孔Ⅲ(15)和通孔Ⅰ(13)連通;螺栓組(F)的三個螺栓左端分別固接于固定盤Ⅰ(E)中小孔組Ⅰ(16)的三個孔。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吉林大學,未經吉林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210595566.8/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