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面向聯盟鏈的通用異步跨鏈交易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210582882.1 | 申請日: | 2022-05-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15021990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6-23 |
| 發明(設計)人: | 董學文;冶英杰;趙明;沈玉龍;楊凌霄;張志為;王丹;張元玉;趙雙睿 | 申請(專利權)人: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
| 主分類號: | H04L9/40 | 分類號: | H04L9/40;H04L9/32 |
| 代理公司: | 西安嘉思特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61230 | 代理人: | 王萌 |
| 地址: | 710071*** | 國省代碼: | 陜西;6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面向 聯盟 通用 異步 交易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面向聯盟鏈的通用異步跨鏈交易方法,包括以下步驟:當主鏈內的交易為跨鏈交易時,提交生成跨鏈交易上鏈證明原語請求;對生成跨鏈交易上鏈證明原語請求進行驗證,驗證通過后對側鏈的傳輸信息進行驗證,檢查側鏈的證書是否可用,若驗證結果為驗證成功且檢查結果為可用,則生成跨鏈交易上鏈證明原語;對跨鏈交易上鏈證明原語進行加密生成原語密文并發送至側鏈;側鏈對原語密文進行解密生成跨鏈交易上鏈證明原語并驗證跨鏈交易;若跨鏈交易驗證通過,則產生側鏈端跨鏈交易。本發明的交易方法打通了跨鏈交易的數據壁壘,提高了跨鏈交易的通用性及可用性。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區塊鏈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面向聯盟鏈的通用異步跨鏈交易方法。
背景技術
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區塊鏈技術作為推動信息互聯網向價值互聯網轉變的核心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金融、供應鏈、電子政務等重點行業。然而,區塊鏈呈現出布局碎片化、數據隔離化特點,且數據孤島問題嚴重阻礙了信息交互與價值流轉,沒有發揮其應有的潛力。首先,區塊鏈設計之初為了維護鏈內安全,并未考慮區塊鏈和外部鏈交互問題。其次,不同領域的應用對區塊鏈產生了定制化需求,從而導致了異構鏈的出現。因此研究通用的聯盟鏈跨鏈方案成為了當務之急。
由于不同的區塊鏈應用場景和設計理念的不同,采用的共識算法、智能合約、網絡拓撲及底層數據結構都不盡相同,從而產生了大量數據孤島。然而,打破這種數據壁壘進行跨鏈交互仍處于探究階段。現有的跨鏈技術包含分布式私鑰控制、側鏈/中繼、哈希時間鎖定、公證人技術等,其中現有聯盟鏈跨鏈方案中使用最多的是中繼鏈或中繼路由。側鏈技術目前并沒有在聯盟鏈中的應用。在公鏈中,側鏈現有實現方案,跨鏈證明及傳輸一筆跨鏈交易并不涉及身份管理及權限管理,導致現有側鏈跨鏈模型通用性不高;適用范圍小;且依賴簡單驗證支付證明。
BitXHub跨鏈平臺由趣鏈公司于2019年發起并于2020年開源。BitXHub?項目注重通用跨鏈傳輸協議(InterBlockchain?Transfer?Protocol,IBTP)開發,通過在中繼鏈部署交易驗證引擎,結合交易驗證規則注冊機制,提供可插拔的跨鏈驗證機制。百度公司于2020年推出可信跨鏈平臺,支持在合約代碼中使用“跨鏈原語”,讓鏈與鏈輕松對接,特別關注跨鏈尋址協議及鏈名解析合約的開發,為不同鏈上的資源分配地址,實現不同區塊鏈資源快速定位。微眾公司于2020年發布Wecross跨鏈平臺,該平臺注重于通用的網絡交互協議及統一的交互模式研究,提出異構鏈互聯協議和通用中繼鏈接口,實現主流區塊鏈平臺間的簡單適配和快速連通。2021年,鄭建輝等人提出了以中繼鏈為核心思想,以鏈治鏈、多方共治的中繼鏈來完成跨鏈。同年,陸羽跨鏈協議發布,該協議由國內多家機構聯合發布,旨在成為一套靈活、統一、可靠的區塊鏈互操協議。
現有的面向聯盟鏈的側鏈模型大都基于中繼模型,然而通過中繼路由或節點弱化跨鏈原語的作用,導致現有模型的通用性差等。現有的跨鏈交易模型目前存在以下問題:
(1)跨鏈交易證明依賴于SPV證明。現有跨鏈模型采用有中繼模型,且采用SPV證明進行跨鏈交易證明。然而異構聯盟鏈的實現對SPV證明的兼容性差,且大量采用SPV證明容易造成隱私泄露等問題。
(2)跨鏈模型依賴區塊鏈底層平臺、共識算法及鏈結構等。現有跨鏈模型主要采用接入跨鏈路由或跨鏈協議以適配異構的聯盟鏈,跨鏈路由的實現限制了跨鏈模型的通用性。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面向聯盟鏈的通用異步跨鏈交易方法。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面向聯盟鏈的通用異步跨鏈交易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當主鏈內的交易為跨鏈交易時,提交生成跨鏈交易上鏈證明原語請求;
對所述生成跨鏈交易上鏈證明原語請求進行驗證,驗證通過后對側鏈的傳輸信息進行驗證,檢查側鏈的證書是否可用,并生成驗證結果和檢查結果;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未經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210582882.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