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車內扶手系統、汽車及車內扶手的控制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210500002.1 | 申請日: | 2022-05-06 |
| 公開(公告)號: | CN114701416A | 公開(公告)日: | 2022-07-05 |
| 發明(設計)人: | 徐特;校輝;葉燕函 | 申請(專利權)人: | 摩登汽車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0N3/02 | 分類號: | B60N3/02 |
| 代理公司: | 上海音科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31267 | 代理人: | 徐曉靜 |
| 地址: | 200072 上海市靜***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扶手 系統 汽車 控制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車內扶手系統、汽車及車內扶手的控制方法,車內扶手系統包括:殼體,固定在汽車鈑金上。驅動部件,驅動部件設置于殼體內。扶手部件,扶手部件沿殼體的高度方向設置,驅動部件的動力輸出端與扶手部件傳動連接,通過驅動部件帶動扶手部件沿殼體的高度方向相對于殼體移動,以使得扶手部件的一端伸出于殼體或收納于殼體。當車內人員需要使用扶手部件或者遇到緊急情況時,扶手部件能夠自動從殼體內伸出,以便于車內人員使用,保證車內人員的安全性。當車內人員不需要使用扶手部件時,扶手部件能夠自動縮回殼體內,保證車內的美觀性,故采用上述結構既可以保證車內人員的安全性,又可以降低扶手部件對車內美觀性的影響。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汽車制造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車內扶手系統、汽車及車內扶手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術
汽車制造包含各種零部件制造、及內外飾設計,內外飾很大程度影響一輛車的檔次與質感,并且隨著汽車智能化的發展,智能系統逐漸體現出重要的地位,智能系統能顯著提高駕駛員及乘客的舒適性,以及車輛內飾的美觀性。
汽車駕駛室內上扶手通常設置于門內側偏上位置,便于乘客手扶,防止因車輛的劇烈晃動導致乘客乘坐不穩導致危險,然而通常該把手是較為突兀的、明顯的被設置于車內棚頂,因此影響車內的美觀性。
因此,現有技術中車內扶手存在占用車內使用空間、影響車內美觀性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解決現有技術中車內扶手存在占用車內使用空間、影響車內美觀性的問題。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公開了一種車內扶手系統,包括:
殼體,殼體設置在車內,并固定在汽車鈑金上。
驅動部件,驅動部件設置于殼體內。
扶手部件,扶手部件沿殼體的高度方向設置,且扶手部件至少部分位于殼體內,驅動部件的動力輸出端與扶手部件傳動連接,通過驅動部件驅動扶手部件沿殼體的高度方向相對于殼體移動,以使得扶手部件的一端伸出于殼體或收納于殼體。
控制部件,控制部件設置在車內,控制部件與驅動部件通信連接。
檢測部件,檢測部件包括距離檢測模塊、壓力檢測模塊和振動檢測模塊,距離檢測模塊、壓力檢測模塊及振動檢測模塊分別與控制部件的信號輸入端通信連接;距離檢測模塊設置在扶手部件遠離殼體的一端,并用于檢測扶手部件與車內人員的距離,并生成距離信息;壓力檢測模塊設置在扶手部件靠近殼體的一側,并用于檢測扶手部件是否受到車內人員施加的壓力,并生成壓力信息;振動檢測模塊設置在車內,并用于檢測汽車是否振動,并生成振動信息,控制部件用于接受距離信息、壓力信息及振動信息,并根據距離信息、壓力信息及振動信息控制驅動部件驅動扶手部件在伸出狀態和縮回狀態之間切換。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距離檢測模塊、壓力檢測模塊和振動檢測模塊檢測到對應的信息發送給控制部件,控制部件根據對應的檢測信息來控制驅動部件驅動扶手部件在伸出狀態和縮回狀態之間切換。當車內人員需要使用扶手部件或者遇到緊急情況時,扶手部件能夠自動從殼體內伸出,以便于車內人員使用,保證車內人員的安全性。當車內人員不需要使用扶手部件時,扶手部件能夠自動縮回殼體內,保證車內的美觀性,故采用上述結構既可以保證車內人員的安全性,又可以降低扶手部件對車內美觀性的影響。
進一步地,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還公開了一種車內扶手系統,車內扶手系統還包括計時部件,計時部件與控制部件和驅動部件通信連接,計時部件根據距離信息、壓力信息、振動信息來控制驅動部件的工作狀態。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距離檢測模塊、壓力檢測模塊和振動檢測模塊檢測到對應的信息發送給控制部件,控制部件會控制計時部件開始計時,保證扶手部件在一定時間內處于伸出狀態,當汽車遇到緊急情況時,車內人員可以及時握住扶手部件,保證車內人員的安全。計時部件計時結束后,扶手部件會從原來的伸出狀態切換到縮回狀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摩登汽車有限公司,未經摩登汽車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210500002.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