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地下水蜂窩式復合監測井在審
| 申請號: | 202210482135.0 | 申請日: | 2022-05-05 |
| 公開(公告)號: | CN114994271A | 公開(公告)日: | 2022-09-02 |
| 發明(設計)人: | 朱輝;葉淑君;吳吉春;吳劍鋒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京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1N33/18 | 分類號: | G01N33/18;G01N1/10 |
| 代理公司: | 江蘇圣典律師事務所 32237 | 代理人: | 王慧穎 |
| 地址: | 210033 江蘇***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地下水 蜂窩 復合 監測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地下水蜂窩式復合監測井,屬于地下水監測井領域,本發明的復合監測井由多根長度不同的監測管組成,多根監測管的上端部位于同一表面,下端部延伸進入地下不同深度,每根監測管為外正六邊形內圓管,因正六邊形可以緊密且無限平鋪,各監測管之間可緊密連接成蜂窩式井管,保證了各監測管之間的止水效果、整體的強度和使用壽命;監測管數量可突破常規數量限制,可更精細監測復雜含水層。本發明監測井只需一次鉆孔和下管操作,工藝簡單,提高了施工效率和成井質量,還可便捷地獲取地下水多種數據,大大降低了設置不同種類監測井的費用,有效提高了地下水監測和污染源監測的精度,使本發明有潛力成為地下水監測領域的新平臺。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地下水監測井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地下水蜂窩式復合監測井系統。
背景技術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社會對環境保護的要求越來越高,同時大量化工企業關閉或搬遷至化工園區,造成大量的遺留場地亟待修復,這些場地都需修復達標后才能進行后續開發,因此需要大量監測數據來評價修復有效性,但現有監測井越來越難以滿足日益提高的監測要求。目前,歐美等國家已普遍應用一孔多層監測井技術,而國內仍以單井或一組不同深度的叢井監測為主,尚未大規模推廣多層監測井技術。
目前常用的巢式監測井的監測井管多為圓形,井管之間無法緊密貼合,給止水工作帶來困難;部分設計包含內管扶正器,會對止水材料的下落造成影響;監測管間易出現拌阻、纏繞等現象;井管數量通常不超過7個,無法精細收集復雜含水層的變化情況。
連續多通道監測井最多能監測7個層位,在實際施工中存在井管易彎曲變形、需場地提前平鋪展開管道、現場加工工序繁瑣、難以重復利用等諸多問題。
Waterloo監測井與Westbay監測井因需專有儀器設備,操作步驟復雜,質控程序繁瑣,需專業工程師調試,導致工程費用昂貴,在我國的應用案例極少。
國內關于多層監測井技術的創新多是基于巢式井及連續多通道監測井的改進。
例如中國專利文獻CN111425186A公開了一種淺層地下水小口徑集束式監測井及其成井方法,包括外管和監測井管,數個監測井管均插設在外管的內腔中,雖然此方法將各監測管捆綁成集束式,只需一次下管施工。但仍需在外管內部和外部分別進行分層止水,增加了止水施工難度及工作量,同時此方法并未解決各監測管之間止水困難/易產生垂直串水的問題。
中國專利文獻CN113404488A公開了一種地下水巢束式分層監測井系統,包括監測管和帶凹陷的定位管,監測管嵌入定位管的凹陷處連接成束式井管,避免了多次下管施工且解決了監測井管之間止水困難的問題,但該方法中定位管和監測形狀不一,且監測管超過4個時,定位管和監測管都需要設計新的形狀,不利于標準化生產和施工。
發明內容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陷,本發明需要解決的問題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井管層數不超過7、井管間無法緊密貼合且相互擾動、止水材料難以下落等缺陷,進而帶來分層監測井建造成本高、施工難度大、施工效率低、成井質量低等施工問題,并提供搭載電極、數據線、光纖等功能,從而帶來一種新型的地下水蜂窩式復合監測井系統。
本發明是這樣實現的: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京大學,未經南京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210482135.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