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能夠解構變形的化學分子衛星在審
| 申請號: | 202210414922.1 | 申請日: | 2022-04-2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4802807A | 公開(公告)日: | 2022-07-29 |
| 發明(設計)人: | 王璟賢;陳榮;梁昊鵬;曹譯;白玉鑄;周恒;宋新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 |
| 主分類號: | B64G1/10 | 分類號: | B64G1/10;B64G1/6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奧文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534 | 代理人: | 張文 |
| 地址: | 410073 湖*** | 國省代碼: | 湖南;4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能夠 解構 變形 化學 分子 衛星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能夠解構變形的化學分子衛星,化學分子衛星構造為大致正多面體,所述化學分子衛星包括原子衛星和機械臂。原子衛星依次位于正多面體的頂角處;機械臂用于連接相鄰的所述原子衛星;原子衛星中的至少一部分能夠借助機械臂與其他的原子衛星分離出來,以使得化學分子衛星拆解為兩個相互獨立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并且,分離出來的第一部分包括能夠進行觀測的觀測功能原子衛星。由此,本發明的化學分子衛星能夠解構變形為兩個相互獨立的部分,當執行主線任務時,可以根據任務需求拆解出具有觀測功能原子衛星的獨立部分,在不影響其執行主線任務的情況下,能夠執行突發的觀測任務,提高衛星的適應能力,使得衛星功能更具多樣性。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人造衛星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能夠解構變形的化學分子衛星。
背景技術
人造衛星是由人類建造,以太空飛行載具如火箭、航天飛機等發射到太空中,像天然衛星一樣環繞地球或其它行星的裝置。人造衛星可以實現多種功能,例如可以實現對地監測、天文觀測、通信轉播以及科學研究。
現有技術中,當人造衛星執行主線任務時,需要按照預定的軌道移動,以便于執行任務。然而,當人造衛星遇到其他需要執行的突發支線任務時,人造衛星因其自身結構的原因,無法同時執行預定的主線任務和突發的支線任務,只能選擇延緩執行主線任務或者放棄執行支線任務。例如,日本的“隼鳥2號”與傳統衛星一樣,其可執行的任務和在軌功能都是在地面設計制造確定的,只能進行掃描觀測和采樣任務,無法在多任務場景中自由切換,當其對小行星“龍宮”進行探測采樣時,不能執行其他的支線任務。此外,當不具備小行星探測功能的飛行器經過小行星時,由于該飛行器功能的單一性將失去探測小行星的機會。因此,需要提供一種人造衛星,使其在面對突發的支線任務時,例如面對突發的小行星探測任務時,可以在不影響衛星主線任務的情況下,能夠方便且有效地執行探測的支線任務。
發明內容
為至少部分地解決上述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能夠解構變形的化學分子衛星。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能夠解構變形的化學分子衛星,所述化學分子衛星構造為大致正多面體,所述化學分子衛星包括:
原子衛星,所述原子衛星依次位于所述正多面體的頂角處;以及
機械臂,所述機械臂用于連接相鄰的所述原子衛星;
其中,所述原子衛星中的至少一部分能夠借助所述機械臂與其他的所述原子衛星分離出來,以使得所述化學分子衛星拆解為兩個相互獨立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并且,分離出來的所述第一部分包括能夠進行觀測的觀測功能原子衛星。
可選地,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均包括能夠進行推進的推進功能原子衛星。
可選地,所述化學分子衛星構造為正二十面體,所述原子衛星的數量為十二個,十二個所述原子衛星依次位于所述正二十面體的頂角處,所述機械臂的數量為三十個,三十個所述機械臂分別能夠連接相鄰的所述原子衛星。
可選地,所述化學分子衛星包括:
一級衛星,所述一級衛星的數量為三個,三個所述一級衛星設置在所述正二十面體的頂角處且大致位于同一平面內,并且三個所述一級衛星經由所述機械臂相互連接并形成等邊三角形;
二級衛星,所述二級衛星的數量為六個,六個所述二級衛星設置在所述正二十面體的頂角處且鄰接至所述一級衛星,并且六個所述二級衛星經由所述機械臂依次連接并形成為環狀;
三級衛星,所述三級衛星的數量為三個,三個所述三級衛星設置在所述正二十面體的頂角處且大致位于同一個平面內,并且三個所述三級衛星經由所述機械臂相互連接并形成等邊三角形;
其中,所述二級衛星能夠借助所述機械臂分別與所述一級衛星和所述三級衛星分離,并且,分離后的所述一級衛星和所述三級衛星能夠借助所述機械臂相互連接,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未經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210414922.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