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分合可控的生態河湖系統及其構建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210410683.2 | 申請日: | 2022-04-1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4775510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4-14 |
| 發明(設計)人: | 萬鵬;王志華;李銀;王振克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市政工程西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2B3/00 | 分類號: | E02B3/00;E02B3/04;E02B7/00;E02B7/20 |
| 代理公司: | 成都睿道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51217 | 代理人: | 薛波 |
| 地址: | 610036 四***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分合 可控 生態 系統 及其 構建 方法 | ||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分合可控的生態河湖系統及其構建方法,包括:自然河道,自然河道的河床與湖泊前置濕地系統和濕地湖泊的湖床接壤,自然河道包括上下游監測點與上下游攔水閘,自然河道與濕地湖泊接壤處為間斷生態隔堤設置連通;間斷生態隔堤包括有生態隔堤水體交換,生態隔堤水體交換窗口缺口處拆裝連接有分隔鋼化玻璃,該技術中通過各項外部閘門的影響,來對自然河道和濕地湖泊進行靈活的分隔和一體化生態化設置,同時通過間斷生態隔堤來讓自然河道和濕地湖泊進行自由水交換,濕地湖泊水質得到保障,又預留濕地湖泊河湖一體可能性,在保證了河湖一體生態系統的安全可控,也實現了人工生態河湖向自然生態河湖的轉變路徑。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生態河湖構建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分合可控的生態河湖系統及其構建方法。
背景技術
生態河湖是水資源循環的重要水通道,是生態環境組成的部分,而吸納有的生態河湖都是獨立分隔開來的,其中濕地湖泊作為城市的稀缺資源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但是人工湖泊構建過程中存在的河、湖系統構方式建單一、水質不達標、水質反復惡化、重水生態輕外部制約因素調控、水質保障手段缺乏系統性等問題,導致水質惡化,水質惡化后伴隨著水中寄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水體中溶解氧缺少、魚蝦大量死亡、水質惡臭、傳染性疾病肆虐等現象,將嚴重影響周邊居民生活、降低城市形象品質。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分合可控的生態河湖系統及其構建方法,解決了現有人工河湖在構建的時候方式單一,河、湖相對獨立無法解決因為近期污染河流人工生態河湖向自然生態河湖的轉變的問題。
本發明的實施例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本發明提供了
一種分合可控的生態河湖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自然河道,自然河道湖泊前置濕地系統和濕地湖泊的湖床接壤,自然河道上下游設置有主河道進水水質水量監測點與主河道出水水質水量監測點,自然河道位于主河道進水水質水量監測點和主河道出水水質水量監測點之間上下游分別設置有主河道上游攔水閘和主河道下游攔水閘,自然河道與濕地湖泊接壤處為間斷生態隔堤設置連通;
間斷生態隔堤包括有第一間斷生態隔堤水體交換窗口和第二間斷生態隔堤水體交換窗口,第一間斷生態隔堤水體交換窗口和第二間斷生態隔堤水體交換窗口缺口處拆裝連接有分隔鋼化玻璃;
湖泊前置濕地系統,湖泊前置濕地系統通過支流上的取水閘與自然河道連通;
濕地湖泊,濕地湖泊通過間斷生態隔堤與自然河道連通,且濕地湖泊和湖泊前置濕地系統連通一起,濕地湖泊與第一湖泊匯入支流和第二湖泊匯入支流連通,第一湖泊匯入支流和第二湖泊匯入支流上通過設置有第一匯入湖泊支流控制閘和第二匯入湖泊支流控制閘的支流控制閘控制,同時第一湖泊匯入支流和第二湖泊匯入支流分別設置有第一湖泊匯入支流入口水質水量監測點和第二湖泊匯入支流入口水質水量監測點支流水質水量監測點,第一湖泊匯入支流和第二湖泊匯入支流還貫通連接有臨時引水渠連通至湖泊下游支流中;
濕地湖泊還包括有濕地湖泊放空閘、放空管和湖泊出水水質水量監測點,放空管的一端通過濕地湖泊放空閘與濕地湖泊連通,且放空管遠離濕地湖泊放空閘的一端與自然河道上主河道下游攔水閘的下游連通,湖泊出水水質水量監測點設置在放空管中;
湖泊前置濕地系統設置取水閘的支流連通在自然河道上游的主河道進水水質水量監測點與主河道上游攔水閘之間。
優選的,間斷生態隔堤中分隔鋼化玻璃表面附著藤蔓植物進行覆蓋。
優選的,通過關閉自然河道上游攔水閘,再打開取水閘讓自然河道中達標的水流入到湖泊前置濕地系統中進行凈化改善,然后流入到濕地湖泊中與第一湖泊匯入支流和第二湖泊匯入支流流入的經第一湖泊匯入支流入口水質水量監測點和第二湖泊匯入支流入口水質水量監測點檢測合格的湖泊水進行匯合,然后再與通過湖泊前置濕地系統中水質改善后的水流進匯合,再通過間斷生態隔堤來與自然河道進行水交換形成一體生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市政工程西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未經中國市政工程西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210410683.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