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有機化合物及包括其的混合物、組合物和有機電子器件在審
| 申請號: | 202210380329.X | 申請日: | 2022-04-08 |
| 公開(公告)號: | CN114605425A | 公開(公告)日: | 2022-06-10 |
| 發明(設計)人: | 夏澤銘;周國富;宋晶堯 | 申請(專利權)人: | 華南師范大學;廣州華睿光電材料有限公司;夏澤銘 |
| 主分類號: | C07D493/04 | 分類號: | C07D493/04;C07F7/08;C09K11/06;H01L51/50;H01L51/54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510663 廣東***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有機化合物 包括 混合物 組合 有機 電子器件 | ||
本申請公開一種有機化合物,具有如下結構:另,本申請還公開一種混合物、組合物及有機電子器件。本申請提供地含雜環稠環類的蒽類衍生物可作為主體材料,用于有機電子器件的發光層中。此類有機物具有位于藍光波長的熒光發射,可以作為發光材料用于藍光有機發光電子器件中,并使有機電子器件具有較高的器件發光效率和較長的器件壽命。
技術領域
本申請涉及發光材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有機化合物、及包括所述有機化合物的混合物、組合物和有機電子器件。
背景技術
有機半導體材料在合成上具有多樣性,制造成本相對較低以及優良的光學與電學性能。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在光電器件(例如平板顯示器和照明)的應用方面具有廣視角、反應時間快、工作電壓低、面板厚度薄等優勢,因而具有廣闊的發展潛力。
有機電致發光現象是指利用有機物質將電能轉化為光能的現象。利用有機電致發光現象的有機電致發光元件通常具有正極與負極以及在它們中間包含有機物層的結構。為了提高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的效率與壽命,有機物層具有多層結構,每一層包含有不同的有機物質。具體的,可以包括空穴注入層、空穴傳輸層、發光層、電子傳輸層、電子注入層等。在這種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中,在兩個電極之間施加電壓,則由正極向有機物層注入空穴,由負極向有機物層注入電子,當注入的空穴與電子相遇時形成激子,該激子躍遷回基態時發出光。這種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具有自發光、高亮度、高效率、低驅動電壓、廣視角、高對比度、高響應性等特性。
為了提高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的發光效率,各種基于熒光和磷光的發光材料體系已被開發出來,而無論是熒光材料還是磷光材料,優秀藍光材料的開發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總體而言,目前使用的藍光熒光材料的有機發光二級管可靠性更高。然而,目前大多數藍光熒光材料的發射光譜過寬,色純度較差,不利于高端顯示,并且這類熒光材料的合成也較復雜,不利于大規模量產,同時這類藍色熒光材料的OLED穩定性還需進一步提高。因此開發具有窄帶發射光譜、穩定性好的藍色熒光材料,一方面有利于得到更長壽命更高效率的藍光器件,另一方面有利于色域的提高,進而改善顯示效果。
目前的藍光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發光層采用主客體摻雜結構,藍光主體材料大多采用基于蒽的稠環類衍生物,但發光層材料穩定性差,導致器件的壽命短。同時,這些材料難以實現深藍色的發光,難以滿足全彩色顯示的需求。
因此,仍需進一步改進材料,以此提高有機電致發光器件的性能。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申請提供一種藍光熒光有機化合物,旨在改善現有的藍光熒光有機電子器件發光效率低及壽命短的問題。
本申請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有機化合物,具有如通式(1)所示的結構:
Ar1選自取代或未取代的含有6至60個環原子的芳香基團、或取代或未取代的含有5至60個環原子的雜芳香基團、或這些基團的組合;
相應的,本申請還提供一種混合物,包括上述有機化合物及至少一種有機功能材料,所述有機功能材料選自空穴注入材料、空穴傳輸材料、電子傳輸材料、電子注入材料、電子阻擋材料、空穴阻擋材料、發光材料、主體材料、客體材料或有機染料。
相應的,本申請還提供一種組合物,包括上述有機化合物或上述混合物、及至少一種有機溶劑。
相應的,本申請還提供一種有機電子器件,包括至少一功能層,所述功能層中包含上述有機化合物或上述混合物,或所述功能層由上述組合物制備而成。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申請的有機化合物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申請所述的含雜環稠環類的蒽類衍生物可作為主體材料,用于有機電子器件的發光層中。此類有機物具有位于藍光波長的熒光發射,因此該類物質可以用于藍光有機發光電子器件中,并具有較高的器件發光效率和較長的器件壽命。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華南師范大學;廣州華睿光電材料有限公司;夏澤銘,未經華南師范大學;廣州華睿光電材料有限公司;夏澤銘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210380329.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