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基于區塊鏈的數據搜索細粒度訪問控制方法及系統在審
| 申請號: | 202210374329.9 | 申請日: | 2022-04-1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4826703A | 公開(公告)日: | 2022-07-29 |
| 發明(設計)人: | 謝晴晴;楊念民;鄭嘉泓;馮霞;李長闊 | 申請(專利權)人: | 江蘇大學 |
| 主分類號: | H04L9/40 | 分類號: | H04L9/40;H04L9/32;H04L9/08;H04L67/10;G06F21/62;G06F21/64 |
| 代理公司: | 南京華恒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2335 | 代理人: | 宋方園 |
| 地址: | 212013 江***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基于 區塊 數據 搜索 細粒度 訪問 控制 方法 系統 | ||
本發明公開一種基于區塊鏈的數據搜索細粒度訪問控制方法,包括系統初始化、密鑰生成、加密階段、上傳數據、查詢密文、下載數據和解密數據。本發明將區塊鏈系統部署于霧計算節點,讓霧節點承擔主要計算和存儲任務,本發明還通過密文策略屬性基加密算法的部分加解密計算任務外包給霧節點,以減少用戶端的計算負擔;再次,本發明利用智能合約來實現密文之上的搜索操作,預防了惡意服務器的非法操作,實現了高效、安全且透明可信的可搜索類數據分享功能。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信息安全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基于區塊鏈的數據搜索細粒度訪問控制方法、系統。
背景技術
隨著云計算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將數據上傳至第三方云平臺進行存儲,以緩解本地的存儲和訪問壓力。通常情況下,服務器會如實按照用戶需求進行數據的存取,但在面對惡意服務器時,數據服務的真實完整性和數據的隱私性保護性就無法得到有效保障。
為了抵抗誠實但好奇的服務器,敏感數據可以先加密再上傳。密鑰策略的屬性加密技術和密文策略的屬性加密技術的應用可以實現數據的加密上傳和細粒度訪問控制,只有滿足相應訪問策略的終端用戶才能獲取密文并解密密文。盡管加密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數據的機密性,卻也導致傳統的明文檢索技術無法應用在密文上。可搜索加密技術提出讓終端用戶可以在密文上進行關鍵字搜索,在搜索過程中不會對惡意服務器泄漏任何的信息。
進一步,可搜索加密技術和屬性加密技術的結合可以實現加密數據的搜索和數據的細粒度訪問控制。但是,目前現有密文策略的可搜索加密技術的計算和存儲開銷與訪問策略的復雜度成正比,這讓計算資源有限的終端用戶帶來了很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在惡意服務器場景下,當用戶需要上傳和下載數據時,服務器為了節省資源,會無視用戶的請求或者提供不正確的服務。
發明內容
發明目的:本發明的目的在于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基于區塊鏈的數據搜索細粒度訪問控制方法,本發明將區塊鏈系統部署于霧計算節點,讓霧節點承擔主要計算和存儲任務,本發明還通過密文策略屬性基加密算法的部分加解密計算任務外包給霧節點,以減少用戶端的計算負擔;再次,本發明利用智能合約來實現密文之上的搜索操作,預防了惡意服務器的非法操作,實現了高效、安全且透明可信的可搜索類數據分享功能。
技術方案:本發明一種基于區塊鏈的數據搜索細粒度訪問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系統初始化
授權中心TA根據安全參數1λ和系統屬性集L,輸出系統公鑰PK,主密鑰MSK 和搜索密鑰QK;
S2、密鑰生成
用戶通過非對稱加密算法生成用于申請注冊的公鑰pku和私鑰sku,并向授權中心TA發送身份屬性集合S和pku以請求屬性私鑰;授權中心TA根據用戶身份屬性集合S和系統主密鑰MSK,為用戶生成屬性私鑰skm,ska,并將屬性私鑰skm,ska發送給用戶;skm為屬性主私鑰,ska為屬性副私鑰;此處用戶包括數據擁有者和數據使用者;
S3、加密階段
數據擁有者先使用搜索密鑰QK對關鍵詞集kwsF加密生成關鍵詞密文集CkF,然后使用其對稱密鑰fkey將文件F加密生成數據密文CfF和相應數據密文的哈希值HCfF;為了減輕計算負擔,數據擁用者向霧節點FP發送計算訪問策略密文的請求;霧節點FP收到計算請求后,為數據擁有者生成訪問策略密文Cp;數據擁有者接收到訪問策略密文Cp后,對對稱密鑰fkey進行加密生成文件密鑰密文 Cfkfkey;
S4、上傳數據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江蘇大學,未經江蘇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210374329.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數據顯示系統、數據中繼設備、數據中繼方法、數據系統、接收設備和數據讀取方法
- 數據記錄方法、數據記錄裝置、數據記錄媒體、數據重播方法和數據重播裝置
- 數據發送方法、數據發送系統、數據發送裝置以及數據結構
- 數據顯示系統、數據中繼設備、數據中繼方法及數據系統
- 數據嵌入裝置、數據嵌入方法、數據提取裝置及數據提取方法
- 數據管理裝置、數據編輯裝置、數據閱覽裝置、數據管理方法、數據編輯方法以及數據閱覽方法
- 數據發送和數據接收設備、數據發送和數據接收方法
- 數據發送裝置、數據接收裝置、數據收發系統、數據發送方法、數據接收方法和數據收發方法
- 數據發送方法、數據再現方法、數據發送裝置及數據再現裝置
- 數據發送方法、數據再現方法、數據發送裝置及數據再現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