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低碳煉鐵用鐵鈦復合焦炭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210367960.6 | 申請日: | 2022-04-08 |
| 公開(公告)號: | CN114656988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5-05 |
| 發明(設計)人: | 張生富;陳靜波;白晨光;溫良英;尹鋮;魏志芳 | 申請(專利權)人: | 重慶大學 |
| 主分類號: | C10B53/04 | 分類號: | C10B53/04;C10B57/06;C21B5/00 |
| 代理公司: | 重慶博凱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黃河 |
| 地址: | 400044 *** | 國省代碼: | 重慶;50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煉鐵 用鐵鈦 復合 焦炭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低碳煉鐵用鐵鈦復合焦炭及其制造方法,該鐵鈦復合焦炭由鐵鈦添加劑與基礎煤樣以0~0.2:1的質量配比范圍混合干餾后獲得,其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分別對多組煤樣進行預篩分,篩上物在破碎機中破碎;2)將破碎后的多組煤樣再次篩分后,篩下物按質量百分比例混合獲得基礎煤樣;3)將基礎煤樣與鐵鈦添加劑按質量百分比例混合獲得混合物;4)調整混合物中水分質量百分比例,以預設堆密度將混合物裝入煉焦爐炭化室得到煤餅;5)對炭化室的煤餅進行升溫并恒溫干餾,經推焦、熄焦、篩焦過程后獲得鐵鈦復合焦炭。本發明制造的鐵鈦復合焦炭具有反應性高且反應后強度高的特點,能夠改善高爐煤氣利用效率,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和應用前景。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冶金用焦炭制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低碳煉鐵用鐵鈦復合焦炭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術
焦炭是高爐煉鐵過程中極其重要的原燃料。由于我國生鐵產量大,焦炭的消耗量也大。2021年中國生鐵產量約為8.7億噸,高爐焦比約為300~400kg/tFe,焦炭消耗量超3億噸。煉焦工序能耗高且污染物排放大,副產大量粉塵、CO2、SO2、NOx等大氣污染物及難處理的酚氰廢水、焦油廢渣。在綠色可持續發展形勢下,鋼鐵行業及其燃料供給的焦化行業亟需向環境友好型生產方式轉變,以低碳環保為發展宗旨,加強低碳煉鐵工藝技術開發。
煉鐵新爐料開發是目前高爐實現低碳煉鐵的主要方向之一。目前傳統的焦炭依靠優質煉焦煤配煤煉焦,在保持低反應性的前提下才能達到高反應后強度,在降低高爐焦比和生鐵成本方面具有一定的缺陷。日本COURSE50項目提出了生產高反應性-高強度焦炭以減少高爐焦比,并將鐵焦新爐料作為戰略性革新技術。在煉焦過程中添加鐵系添加劑獲得高反應性鐵焦,可有效降低高爐熱儲備區溫度,提升爐身工作效率,進而提高碳利用率,降低高爐焦比。然而,含鐵物質的添加盡管提升了焦炭反應性,但焦炭反應后強度急劇下降,難以發揮焦炭在高爐內的骨架作用和維持料柱的透氣透液性。進一步添加粘結劑對鐵焦強度有優化作用,但有機添加劑價格昂貴,無機粘結劑不但帶來焦炭灰分含量的增加,且常含有Na、K等堿金屬元素,對高爐冶煉不利。因此,亟需一種具有高反應性-高強度性能特點且無需粘結劑的焦炭。
發明內容
本發明目的在于改善高爐煉鐵過程中所使用焦炭的性能,得到一種高反應性-高強度鐵鈦復合焦炭,從而延長高爐壽命、降低生產成本、減輕環境負荷、提升能源利用率。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了如下的技術方案:
一種低碳煉鐵用鐵鈦復合焦炭,其由鐵鈦添加劑與基礎煤樣混合干餾后獲得,且鐵鈦添加劑與基礎煤樣的混合質量配比范圍為0~0.2:1。
上述的低碳煉鐵用鐵鈦復合焦炭方案中,作為優選,鐵鈦添加劑為鈦精礦、釩鈦鐵精礦、釩鈦磁鐵礦粉礦中的一種或多種,且包括以下質量配比的成分:TiO2含量為10~50%,TFe含量為30~70%。
上述的低碳煉鐵用鐵鈦復合焦炭方案中,作為優選,基礎煤樣由焦煤、1/3焦煤、肥煤、瘦煤按質量配比混合后獲得。
上述的低碳煉鐵用鐵鈦復合焦炭方案中,作為優選,基礎煤樣由焦煤、1/3焦煤、肥煤、瘦煤按質量配比混合后獲得,其混合質量配比范圍為:焦煤15~75重量份、1/3焦煤10~30重量份、肥煤0~15重量份、瘦煤0~20重量份。
相應的,本發明還提供了低碳煉鐵用鐵鈦復合焦炭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分別對多組煤樣進行預篩分,篩上物在破碎機中破碎;
步驟2:將破碎后的多組煤樣再次篩分后,篩下物按預設質量配比混合獲得基礎煤樣;
步驟3:將基礎煤樣與鐵鈦添加劑按預設質量配比混合獲得混合物;
步驟4:調整混合物中水分質量配比,并以預設堆密度將混合物裝入煉焦爐炭化室得到煤餅;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重慶大學,未經重慶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210367960.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