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湖泊魚類棲息地的人工組合構建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210364980.8 | 申請日: | 2022-04-07 |
| 公開(公告)號: | CN114831057B | 公開(公告)日: | 2023-10-03 |
| 發明(設計)人: | 過龍根;陳宇順;盛漂;陽敏;辛未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A01K61/10 | 分類號: | A01K61/10;A01K61/17;A01K61/70;A01G31/02 |
| 代理公司: | 武漢華旭知識產權事務所 42214 | 代理人: | 高劍鋒 |
| 地址: | 430072***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湖泊 魚類 棲息 人工 組合 構建 方法 | ||
本發明屬于湖泊環境改造技術領域,特別涉及湖泊魚類棲息地的人工組合構建方法,在水流流量大或水位落差大的無魚群聚集的需要進行生態環境改善修復區域中選定待構建區域,在待構建區域的外圍設置浮島,浮島設有水生植物,所述浮島通過繩索與固定樁固接,固定樁固定于水域四周的土地或水域水底的土地;在待構建區域的內圍懸掛人工魚巢或仿生水草。本方案專用于在水位落差大、水流不穩定的自然環境或人工生境中,用待構建區域外圍的浮島及水生植物營造魚類等水生動物的生長空間,用待構建區域內圍的人工魚巢或仿生水草營造魚類等水生動物的繁殖空間,促進魚類種群結構恢復從而改善生態環境,魚群聚集區能限制魚的活動范圍避免被水流沖走。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湖泊環境改造技術領域,特別涉及湖泊魚類棲息地的人工組合構建方法。
背景技術
在水位落差大、水流不穩定的自然環境或人工生境中,魚群在該處難以聚集和生存,需要對特定區域進行生態改善修復時,由于缺乏魚群等生物,改善生態環境非常困難。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旨在提供一種針對水位落差大、水流不穩定的特定區域進行生態環境改善修復的湖泊魚類棲息地的人工組合構建方法,具體步驟為:
步驟1.在水域中選擇待構建區域,所述待構建區域占水域總面積的30~50%;
步驟2.在待構建區域的外圍設置浮島,浮島設有水生植物,所述浮島通過繩索與固定樁固接,固定樁固定于水域四周的土地或水域水底的土地;
步驟3.在待構建區域的內圍懸掛人工魚巢或仿生水草;
步驟4.在構建區域還設有魚群聚集區,魚群聚集區位于懸掛人工魚巢或仿生水草的下方,所述魚群聚集區由若干個魚誘導網架和一個魚存活網架組成,若干個魚誘導網架和一個魚存活網架形成以魚存活網架為中心的“米”字型,所述魚誘導網架設有入口和出口,魚存活網架僅設有多個入口,魚誘導網架的入口為倒須型入口,魚誘導網架的出口連通著魚存活網架的入口之一,魚存活網架的尺寸大于魚誘導網架的尺寸,魚存活網架通過位于魚存活網架四周的固定桿支撐;
步驟5.檢測待構建區域的生物多樣性指數,直至待構建區域的生物個體密度高于水域中非待構建區域對照區的生物個體密度的20%~30%。
而且,步驟1中所述待構建區域為水流流量3cm/s以內或水位落差8m以內且無魚群聚集的區域。
而且,步驟2中浮島設有種植盤,種植盤設有若干固定的種植位,水生植物種植在種植位中并固定在浮島的種植盤內。
而且,步驟2中浮島為若干個浮島單元連接形成的浮島整體。
而且,浮島整體呈一側開口的方形或圓形,所述開口朝向為朝著水流上游。
而且,步驟2中所述繩索為可伸縮繩索,使浮島能隨著水域的水面上升或下降。
而且,步驟3中懸掛人工魚巢或仿生水草的總深度為1~1.5米。
而且,步驟3中人工魚巢或仿生水草懸掛在固定桿下,固定桿的兩端分別連接著浮島,人工魚巢或仿生水草整體呈網格型或同心圓型分布。
而且,步驟4中魚誘導網架與魚存活網架通過可拆卸結構連接。
而且,步驟4中魚誘導網架的入口靠近人工魚巢或仿生水草。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未經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210364980.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