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基于自然駕駛數據的仿真場景構建方法及系統在審
| 申請號: | 202210304419.0 | 申請日: | 2022-03-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15062445A | 公開(公告)日: | 2022-09-16 |
| 發明(設計)人: | 劉迪;鄭建明;覃斌;張建軍;張宇飛;金鑒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第一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6F30/20 | 分類號: | G06F30/20;G06F16/29;G06F11/36 |
| 代理公司: | 哈爾濱市陽光惠遠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23211 | 代理人: | 張宏威 |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長*** | 國省代碼: | 吉林;2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基于 自然 駕駛 數據 仿真 場景 構建 方法 系統 | ||
基于自然駕駛數據的仿真場景搭建方法及系統,涉及自動駕駛技術領域中駕駛場景的構建技術。解決了現有自動駕駛場景構建方法依賴于手工搭建、可移植性差,并且無法完全還原全部動態信息的問題。所述方法采集自然駕駛情況下獲得的場景數據作為基礎;從其中提取csv信息;將本車坐標與目標車坐標轉轉到同一坐標系中;利用開源地圖OSM和采集獲得的場景數據生成靜態地圖;將車道信息、本車信息和目標車信投影至所述靜態地圖中,同時對所述靜態地圖中的路網信息進行修正;通過SCP指令將所述csv信息轉換成xml格式文件;以時間為觸發條件,將修正路網信息之后的靜態地圖和xml格式文件導入VTD生成動態圖,完成搭建。本發明適用于對自動駕駛場景的構建。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自動駕駛技術領域,尤其涉及駕駛場景的構建技術。
背景技術
測試場景庫是智能網聯汽車安全性開發設計及驗證的有效支撐,是保證智能網聯汽車上路運行的“燃料”。若證明無人駕駛車輛比普通的駕駛更安全,需要100輛車,24小時全天侯,40km/h在各種真實場景下連續測試225年!因此,應建立虛擬仿真測試能力,首先就是要構建滿足測試需求的仿真場景。這些重構場景可還原真實數據,可開展仿真測試,可大大縮減測試驗證周期,對自動駕駛功能開發具有重要推進作用。
目前多數場景重構方法都基于手工搭建,且沒有形成標準,可移植性差,難以跨軟件使用。而且人工搭建參差不齊,單人成果難以復現。同時,邏輯場景是基于提取的場景特征,并沒有完全還原全部動態信息,對虛擬測試造成了一系列誤差。
發明內容
本發明先解決了現有用于自動駕駛場景構建方法依賴于手工搭建、可移植性差,并且無法完全還原全部動態信息的問題。
本發明所述的基于自然駕駛數據的仿真場景搭建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場景數據采集步驟,用于采集自然駕駛情況下獲得的場景數據;
csv信息提取步驟,用于從場景數據中提取csv信息,所述csv信息包括本車信息、目標車信息、車道信息;
本車坐標轉換步驟,用于將本車所在的地球坐標系轉為大地坐標系;
目標車坐標轉換步驟,用于將目標車所在的局部坐標系轉為大地坐標系;
靜態圖獲取步驟,用于利用開源地圖OSM和采集獲得的場景數據生成靜態地圖;
路況信息投影步驟,將車道信息、轉換坐標之后的本車信息和目標車信投影至所述靜態地圖中,同時對所述靜態地圖中的路網信息進行修正;
文件格式轉換步驟,用于通過SCP指令將所述csv信息轉換成xml格式文件;
仿真場景搭建步驟,用于以時間為觸發條件,將修正路網信息之后的靜態地圖和xml格式文件導入VTD生成動態圖,完成仿真場景的搭建。
進一步,所述目標車是指:采集信息的車輛周圍所有能對本車駕駛行為產生影響的車輛。
優選地,所述將目標車坐標轉換步驟的過程為:通過公式
x”=(x-m)cosθ+(y-n)sinθ
y”=(y-n)cosθ-(x-m)sinθ
實現對坐標系的轉換,公式中,x、y分別是車輛在局部坐標系中的橫、縱坐標,θ是局部坐標系轉過渡坐標系的旋轉角,m、n是過渡坐標系轉大地坐標系的橫、縱向偏移,x”y”是車輛在大地坐標系中的橫、縱坐標。
優選地,所述靜態圖獲取步驟的過程為:
采用用于自動駕駛研究的開源模擬器CARLA讀取由OsmOpenStreetMap生成的開源地圖文件中的內容,并將其轉換為OpenDRIVE格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第一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未經中國第一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210304419.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數據顯示系統、數據中繼設備、數據中繼方法、數據系統、接收設備和數據讀取方法
- 數據記錄方法、數據記錄裝置、數據記錄媒體、數據重播方法和數據重播裝置
- 數據發送方法、數據發送系統、數據發送裝置以及數據結構
- 數據顯示系統、數據中繼設備、數據中繼方法及數據系統
- 數據嵌入裝置、數據嵌入方法、數據提取裝置及數據提取方法
- 數據管理裝置、數據編輯裝置、數據閱覽裝置、數據管理方法、數據編輯方法以及數據閱覽方法
- 數據發送和數據接收設備、數據發送和數據接收方法
- 數據發送裝置、數據接收裝置、數據收發系統、數據發送方法、數據接收方法和數據收發方法
- 數據發送方法、數據再現方法、數據發送裝置及數據再現裝置
- 數據發送方法、數據再現方法、數據發送裝置及數據再現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