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電纜受潮程度檢測方法、裝置及設備在審
| 申請號: | 202210293335.1 | 申請日: | 2022-03-24 |
| 公開(公告)號: | CN115046880A | 公開(公告)日: | 2022-09-13 |
| 發明(設計)人: | 李國倡;孫維鑫;魏艷慧;劉璐;梁蕭劍;雷清泉 | 申請(專利權)人: | 青島科技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1N5/02 | 分類號: | G01N5/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君慧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716 | 代理人: | 肖鵬 |
| 地址: | 266042 山***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電纜 受潮 程度 檢測 方法 裝置 設備 | ||
本申請實施例公開了一種電纜受潮程度檢測方法、裝置及設備。獲取待檢測電纜放置地區的環境特征數據,以確定出相應的電纜受潮程度參考值;基于電纜受潮程度參考值,對電纜受潮檢測裝置中的氮氣加熱組件進行溫度調節,以及對電纜受潮檢測裝置中的開關閥組件進行通斷調節,使得相應溫度與質量的加熱氮氣進入電纜受潮裝置中的密封組件;獲取電纜受潮檢測裝置中的水分測量組件發送的第一重量信息,基于第一重量信息對電纜受潮檢測裝置進行二次調節,并在待檢測電纜中的水分吸收完畢后,得到第二重量信息,以根據第二重量信息確定待檢測電纜對應的受潮程度。通過上述方法,能夠及時對電纜的損壞程度進行診斷處理。
技術領域
本申請涉及電纜檢測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電纜受潮程度檢測方法、裝置及設備。
背景技術
交聯聚乙烯電纜因絕緣性能好、載流量大、結構簡單、附件安裝方便等優點廣泛應用于城市配電網中。
由于電纜本身長期運行于地下,隨著投運時間的延長,交聯聚乙烯電纜和中間接頭因水分侵入而逐漸導致受潮。受水分侵蝕后,在強電場作用下產生一系列理化作用,在絕緣中沿電場方向形成“水樹枝”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導致電纜絕緣的擊穿事故。
現有技術中,通常是采用人工手持噴火槍,對電纜終端以及接頭部分的外側進行加熱,以將內部的濕氣進行烘干,但集中的熱量傳遞,會對電纜造成損傷,降低電纜的使用壽命。此外,人工手持噴火槍對電纜進行烘干處理的方法,難以同時對電纜的受潮程度進行檢測,以致難以及時對電纜的損壞程度進行診斷處理。
發明內容
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電纜受潮程度檢測方法、裝置及設備,用于解決如下技術問題:現有技術中,通過人工手持噴火槍對電纜進行烘干處理的方法不僅會對電纜造成損傷,同時難以對電纜的受潮程度進行檢測,以致難以及時對電纜的損壞程度進行診斷處理。
本申請實施例采用下述技術方案:
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一種電纜受潮程度檢測方法。包括,獲取待檢測電纜放置地區的環境特征數據,以根據環境特征數據確定出相應的電纜受潮程度參考值;其中,環境特征數據至少包括待檢測電纜放置地區對應的溫度數據、降水量數據以及外力破壞記錄中的一項或多項;基于電纜受潮程度參考值,對電纜受潮檢測裝置中的氮氣加熱組件進行溫度調節,以及對電纜受潮檢測裝置中的開關閥組件進行通斷調節,使得相應溫度與質量的加熱氮氣進入電纜受潮檢測裝置中的密封組件,以將放置在密封組件中的待檢測電纜中的水分蒸發輸送至水分測量組件;獲取電纜受潮檢測裝置中的水分測量組件發送的第一重量信息,基于第一重量信息對電纜受潮檢測裝置進行二次調節;其中,第一重量信息與水分測量組件的重量,吸收部分水分后對應的生成物與剩余反應物的重量相關;在待檢測電纜中的水分吸收完畢后,得到第二重量信息,以根據第二重量信息確定待檢測電纜對應的受潮程度;其中,第二重量信息與水分測量組件的重量,吸收全部水分后對應的生成物與剩余反應物的重量相關。
本申請實施例通過獲取待檢測電纜放置地區的環境特征數據,得到相應的電纜受潮程度參考值,能夠通過該參考值對電纜受潮檢測裝置進行調節,確定出相應的氮氣溫度與數量,從而有計劃的對氮氣進行相應溫度的加熱,完成對電纜的受潮程度檢測,以節約資源。其次,本申請實施例通過獲取到的第一重量信息對電纜受潮檢測裝置進行二次調節,能夠基于當前電纜的受潮程度,對氮氣的加熱溫度進行調節,使其以較低的溫度完成電纜的除濕操作需求。此外,通過加熱氮氣對電纜除濕的方式,不會對熱量進行集中傳遞,因此能夠降低對電纜的損傷。而且本申請實施例設置有水分測量組件,通過水分測量裝置能夠獲取電纜中的水分含量,從而對電纜的受潮程度進行檢測,進而根據電纜的受潮程度確定電纜是否出現故障,以及時對電纜進行更換,確保電網的穩定運行。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青島科技大學,未經青島科技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210293335.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