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銅冶煉工程中的廢酸污水高效處理系統及工藝有效
| 申請號: | 202210292233.8 | 申請日: | 2022-03-23 |
| 公開(公告)號: | CN114671556B | 公開(公告)日: | 2022-12-09 |
| 發明(設計)人: | 張孝飛;孔德洋;何健;張愛國;余佳;李菊穎;許靜;豆葉枝;張悅清;曹莉 | 申請(專利權)人: | 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C02F9/06 | 分類號: | C02F9/06;C02F103/16;C02F101/20;C02F101/14 |
| 代理公司: | 北京棧橋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670 | 代理人: | 劉婷 |
| 地址: | 210042 江***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冶煉 工程 中的 污水 高效 處理 系統 工藝 | ||
本發明涉及廢酸污水處理技術領域,公開了一種銅冶煉工程中的廢酸污水高效處理系統及工藝;處理系統包括依次用于對廢酸污水進行處理的一級處理系統、二級處理系統;所述一級處理系統包括循環反應裝置,設置在所述循環反應裝置下方且與循環反應裝置出水口連通的沉淀反應裝置;所述二級處理系統包括與沉淀反應裝置連通的旋流電解絮凝裝置,以及與所述旋流電解絮凝裝置連通的絮凝沉淀池;工藝包括:S1、脫砷處理;S2、脫氟中和處理;S3、電解深度處理;本發明能夠有效提升廢酸污水處理裝置的處理效率,提高單位時間內的處理廢水量;能夠對廢酸污水進行深度處理,提升對廢酸污水的處理質量。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廢酸污水處理技術領域,具體是涉及一種銅冶煉工程中的廢酸污水高效處理系統及工藝。
背景技術
銅冶煉工程中的廢酸原液,主要是在硫酸煙氣凈化工段產生,酸度較高,且Cu、As、Zn、Pb、F等有害物質含量較高,具有腐蝕性強、水質成分復雜等特點。傳統的處理方法不僅運行成本高、綜合回收率低,且處理效果不理想。因此,從減少污染和資源綜合利用的角度出發,開發新的低成本、高效率、資源化的廢酸處理工藝已成為迫切需求。
采用閃速熔煉和閃速吹煉——“雙閃速爐”工藝的銅冶煉廠,煙氣可回收生產硫酸,年產140W噸;在處理在水洗煙氣過程中生成雜質含量較高的廢酸。產生的廢酸酸濃度分別為15%、8%和5%;總產量約為1000噸/天。
現有的廢酸污水處理系統采用硫化沉砷工藝,能夠對廢酸溶液中的砷進行沉降,除去大量的砷污染,但是對于其他重金屬元素的脫除效果較差;現有技術的廢酸污水處理裝置的處理效率低,導致單位時間內的處理量較小,不能夠滿足生產需求;現有技術的廢酸污水處理系統不能對廢酸溶液進行深度處理,導致對廢酸溶液的處理質量差。
發明內容
本發明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銅冶煉工程中的廢酸污水高效處理系統,能夠大大提高廢酸處理裝置的處理效率以及處理質量。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銅冶煉工程中的廢酸污水高效處理系統,包括依次用于對廢酸污水進行處理的一級處理系統、二級處理系統;
所述一級處理系統包括循環反應裝置,設置在所述循環反應裝置下方且與循環反應裝置出水口連通的沉淀反應裝置;
所述循環反應裝置包括兩個并排設置的循環反應腔,活動設置在所述循環反應腔內部的第一攪拌器,設置在所述循環反應腔上端且連通兩個循環反應腔的上端連通器,設置在所述循環反應腔下端且連通兩個循環反應腔的下端連通器,兩個安裝在所述上端連通器上且與循環反應腔對應的抽氣渦扇,通過負壓管道與所述抽氣渦扇連通的硫化氫氣體回收裝置;
所述上端連通器上設置有驅動廢酸污水在兩個循環反應腔、上端連通器以及下端連通器之間進行循環的負壓裝置;所述下端連通器與沉淀反應裝置連通;
所述二級處理系統包括與沉淀反應裝置連通的旋流電解絮凝裝置,以及與所述旋流電解絮凝裝置連通的絮凝沉淀池;
所述旋流電解絮凝裝置包括兩端進水口與沉淀反應裝置連通的旋流電解罐,設置在所述旋流電解罐中心的中央轉軸,兩組設置在所述中央轉軸上且靠近旋流電解罐進水口的水力渦流扇,安裝在所述中央轉軸上且位于兩個水力渦流扇之間的動態電解裝置,以及水平設置在所述旋流電解罐側壁上且與絮凝沉淀池連通的排水組件;
所述動態電解裝置包括活動設置在中央轉軸上的陽極電芯、陰極電芯;
所述陽極電芯靠近中央轉軸;所述陰極電芯活動環繞在陽極電芯外。
進一步地,所述陽極電芯包括套設在所述中央轉軸上的連接軸,設置在所述連接軸兩端的第一連接架,多組安裝在所述第一連接架上且沿中央轉軸徑向均勻分布的電極板安裝架,多組安裝在電極板安裝架上沿中央轉軸軸向均勻分布的月牙型電極板;
所述月牙型電極板包括鐵電極板、鋁電極板;所述鐵電極板、鋁電極板間隔分布。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未經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210292233.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