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冬小麥農田地力培肥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210276724.3 | 申請日: | 2022-03-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4568233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6-09 |
| 發明(設計)人: | 董立國;劉恩科;蔡進軍;許浩;韓新生;王月玲;郭永忠;安鈺;萬海霞;陳剛;李維倩;白陽陽;馬波;潘占兵 | 申請(專利權)人: | 寧夏農林科學院荒漠化治理研究所(寧夏防沙治沙與水土保持重點實驗室);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A01G22/20 | 分類號: | A01G22/20;A01G22/40;A01G22/15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世譽鑫誠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68 | 代理人: | 仲伯煊 |
| 地址: | 750002 寧夏*** | 國省代碼: | 寧夏;6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冬小麥 農田 地力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冬小麥農田地力培肥方法,包括:S1:六月中旬,待冬小麥種植收獲后,進行農田翻整,將農田劃分成面積相等的四個區域;S2:對四個區域的水分含量進行檢測,控制水分含量在10~20%;S3:六月下旬,分別在四個區域上均種植不同種類的綠肥植物,且任意相鄰的兩列綠肥植物之間均留有種植冬小麥的間隙;S4:十月中上旬,分別對四個區域進行冬小麥播種,且將冬小麥種植在兩列綠肥植物之間的間隙中部;S5:在冬小麥種植后,在冬小麥生長周期內定期對各個區域采用集雨補灌的方式進行適當補充水分;S6:第二年冬小麥收獲后,在A區、B區、C區和D區輪換種植不同種類的綠肥品種。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冬小麥種植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本發明涉及一種冬小麥農田地力培肥方法。
背景技術
土壤培肥,是指通過人的生產活動,構建良好的土體,培育肥沃耕作層,提高土壤肥力和生產力的過程。用地與養地相結合、防止肥力衰退與土壤治理相結合,是土壤培肥的基本原則。
現有的冬小麥播種通常按照季節性種植,在種植前對土壤進行翻整和拋灑化肥,用來解決土壤板結和土壤肥力不足的問題,但是一直投放化肥,若氮肥過量會使細胞增長過大、細胞壁薄、細胞多汁、植株柔軟,易受機械損傷和病菌侵襲,此外,過多的氮素還要消耗大量的碳水化合物,這些都會影響作物的產品品質,減少了生物多樣性、且易使土壤板結,通氣性較差。
發明內容
發明目的: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缺陷,本發明提供一種冬冬小麥農田地力培肥方法,通過在不影響冬小麥播種及生長發育的前提下,在冬小麥種植前期種植另一種具有固氮等多種功能的植物,該植物隨著冬季的來臨,生長發育進程結束,從而提供了大量的生物量覆蓋地表,同時根系固定了一定數量的氮素等營養物質,從而達到提供植物養分、減少肥料施用、增加生物多樣性、通氣性良好,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實現冬小麥綠色生產的目的,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技術方案:一種冬小麥農田地力培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六月中旬,待冬小麥種植收獲后,對農田進行土壤翻整,并將農田劃分成面積相等的四個區域,分別標記為A區、B區、C區和D區;
S2:分別對A區、B區、C區和D區的水分含量進行檢測,控制水分含量在10~20%,對水分含量低于10%的區域適當補充水分,使其水分含量介于10~20%;
S3:六月下旬,分別在A區、B區、C區和D區上均種植不同種類的綠肥植物,且任意相鄰的兩列綠肥植物之間均留有種植冬小麥的間隙;
S4:十月中上旬,分別對A區、B區、C區和D區采用條播的方式進行冬小麥播種,且將冬小麥種植在兩列綠肥植物之間的間隙中部;
S5:在冬小麥種植后,在冬小麥生長周期內定期對各個區域采用集雨補灌的方式進行適當補充水分;
S6:第二年冬小麥收獲后,在A區、B區、C區和D區輪換種植不同種類的綠肥品種。
優選的,步驟S3中的綠肥植物為香藜豆、毛葉苕子、冬油菜和沙打旺。
優選的,步驟S3中任意相鄰的兩列綠肥植物之間的間隙為20-30cm,步驟S4中冬小麥的種植位置與其相鄰的綠肥植物的間距保持在10-15cm之間,并控制綠肥植物生長過程中保持直立,避免綠肥植物倒向冬小麥所在的位置影響后期種植的冬小麥生長。
優選的,所述S5中,每間隔一周或10天的時間對每個區域進行土壤含氮量檢測并進行填表記錄,用于對土壤中每個階段的含氮量的增長值進行統計,后期為合理施肥提供依據。
優選的,所述農田的A區、B區、C區和D區周圍均無高建筑物或樹木,各個區域的光照時間保證基本相同,等冬小麥出苗分蘗后,停止對A區、B區、C區和D區的種植綠肥土壤進行集雨補灌定期補水的操作,依照季節的環境使其自然生長。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寧夏農林科學院荒漠化治理研究所(寧夏防沙治沙與水土保持重點實驗室);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未經寧夏農林科學院荒漠化治理研究所(寧夏防沙治沙與水土保持重點實驗室);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210276724.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用于LNG接收站零碳排高溫可逆燃料電池供能/儲能系統
- 下一篇:電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