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松香胺聚氧乙烯醚及其制備方法與應用有效
| 申請號: | 202210252592.0 | 申請日: | 2022-03-1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4656627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7-04 |
| 發明(設計)人: | 王利民;鞏宇;車飛;龔新奇;任曉珝;曹心玥;羅威;孫瑞瑞;尹艷;周玉榮;田禾;韓建偉 | 申請(專利權)人: | 華東理工大學;上海邦高化學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8G65/26 | 分類號: | C08G65/26;C09B67/46;C23F11/04 |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浩律師事務所 31280 | 代理人: | 冀海英 |
| 地址: | 200237 ***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松香 胺聚氧 乙烯 及其 制備 方法 應用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松香胺聚氧乙烯醚,結構如下所示:所述松香胺聚氧乙烯醚的胺值范圍為:38~50,m+n為15~21。本發明提供的松香胺聚氧乙烯醚可以作為顏料分散劑和金屬緩蝕劑,相對于傳統的顏料分散劑和非離子表面活性劑,具有分散性能及分散穩定性好、緩蝕效率高、制備簡單的優點。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表面活性劑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涉及一種分散效果好、緩蝕效率高的松香胺聚氧乙烯醚及其制備方法與應用。
背景技術
松香是從松樹的分泌物中提煉出來的一種天然產物,是一種豐富的可再生資源,年產量可超過50萬噸。松香是由少量中性物質和樹脂酸組成的,其中樹脂酸是主要成分,約占其總量的85%以上,松香酸就是樹脂酸中的一種。松香酸經過催化氨化先制得松香腈,再加氫可制得松香胺。它具有三環二萜的骨架結構,是良好的疏水基團。氨基可用于改性,合成非離子表面活性劑、陽離子表面活性劑。
松香胺聚氧乙烯醚是一種非離子表面活性劑,這類表面活性劑能有效地防止金屬的電解和酸腐蝕,可應用于金屬表面的清洗,還可用作鉆井液乳化劑、顏料分散劑、皮革染色助劑。
歷年來,對松香胺聚氧乙烯醚的應用較少,常將其用作合成陽離子表面活性劑的中間體。1998年,王延等以酸-堿二步催化乙氧基化反應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環氧乙烷加合數的脫氫樅胺聚氧乙烯醚。對合成條件、產物表面化學性質、緩蝕性能及產品結構與性能關系進行了研究(J.日用化學工業,1998,03,6-8)。2013年,浙江皇馬化工集團有限公司采用自制的Mg-Al復合物固體催化劑進行縮合反應,以歧化松香胺為起始劑,分別加入環氧乙烷和環氧丙烷,得到的歧化松香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浙江?。赫憬蜀R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3)。2019年,李紅玉等合成了不同環氧丙烷聚合度的松香胺雙鏈季銨鹽聚醚、松香胺雙鏈季銨鹽磷酸酯聚醚,并研究了各類型聚醚對混合辦公廢紙的脫墨效果(J.化學與生物工程,2019,36(03),52-55.)。
綜上所述,松香胺聚氧乙烯醚的直接應用不夠廣泛。因此,開發一種可直接用作表面活性劑或可復配的松香胺聚氧乙烯醚產品十分重要。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第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新的分散效果好、緩蝕效率高的松香胺聚氧乙烯醚。
本發明的第二個目的是提供一種所述松香胺聚氧乙烯醚的制備方法。
本發明的第三個目的是提供一種所述松香胺聚氧乙烯醚在制備永固紫顏料分散劑中的應用。
本發明的第四個目的是提供一種所述松香胺聚氧乙烯醚在制備鋼板緩蝕劑中的應用。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本發明的第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分散性效果好、緩蝕效率高的松香胺聚氧乙烯醚,結構如下所示:
其中,m+n為平均聚合度,平均聚合度由平均分子量計算得到,平均分子量由胺值計算得到,胺值由高氯酸滴定法測試得到,所述松香胺聚氧乙烯醚的胺值范圍為:38~50,m+n為15~22。
本發明的第二個方面提供了一種所述松香胺聚氧乙烯醚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第一步:氮氣氛中,松香胺加入密閉反應釜中,在溫度為100~110℃的條件下,在真空度為0.08~0.1MPa的負壓下脫水30~60min,在溫度為110~120℃的條件下加入環氧乙烷,控制反應釜內壓力在0.1MPa~0.3MPa之間,控制反應溫度為150~160℃,繼續反應至反應釜內壓力不再降低,降溫至80℃以下,負壓為0.1MPa的條件下脫氣5~10min,得到中間產物;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華東理工大學;上海邦高化學有限公司,未經華東理工大學;上海邦高化學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210252592.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