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燕麥和毛葉苕子的混播種植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210244252.3 | 申請日: | 2022-03-14 |
| 公開(公告)號: | CN114631467A | 公開(公告)日: | 2022-06-17 |
| 發明(設計)人: | 張君;趙沛義;張婷婷;劉亞紅;梁俊梅;王博;安昊;任永峰;連海飛;景宇鵬;栗艷芳 | 申請(專利權)人: | 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 |
| 主分類號: | A01G22/00 | 分類號: | A01G22/00;A01G22/40 |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師事務所 11569 | 代理人: | 張夢澤 |
| 地址: | 010000 內蒙古*** | 國省代碼: | 內蒙古;1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燕麥 毛葉苕子 種植 方法 | ||
本發明屬于農作物種植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燕麥和毛葉苕子的混播種植方法。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燕麥和毛葉苕子的混播種植方法,將燕麥和毛葉苕子混播,使毛葉苕子攀爬燕麥上面,莖葉交錯分布于燕麥植株之中,莖葉無腐爛,同時毛葉苕子可起到生物固氮的作用,促進燕麥吸收更多的可利用氮素,二者互惠互利,共同生長。以本發明中燕麥和毛葉苕子的播種量配比,再配合播種后的鎮壓和兩次灌溉,可以顯著提高燕麥和毛葉苕子的產量。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農作物種植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燕麥和毛葉苕子的混播種植方法。
背景技術
綠肥是用作肥料的綠色植物體,是一種養分完全的生物肥源,其作為傳統的有機肥源,與化肥和有機肥并稱為肥料的三駕馬車。同時,綠肥是我國的傳統農業瑰寶,是協調人與自然、消耗和保護的關鍵紐帶。如1)綠肥能為土壤提供豐富的養分,各種綠肥的幼嫩莖葉,含有豐富的養分,一旦在土壤中腐解,能大量地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和氮、磷、鉀、鈣、鎂和各種微量元素。每千公斤綠肥鮮草,一般可供出氮素6.3公斤,磷素1.3公斤,鉀素5公斤,相當于13.7公斤尿素,6公斤過磷酸鈣和10公斤硫酸鉀。2)綠肥可以快速培肥地力,綠肥作物的根系發達,如果地上部分產鮮草1000公斤,則地下根系就有150公斤,能大量地增加土壤有機質,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3)綠肥能夠促進土壤中難溶性養分轉化,以利于作物的吸收利用;同時綠肥施入土壤后,增加了新鮮有機能源物質,使微生物迅速繁殖,活動增強,促進腐殖質的形成,養分的有效化,加速土壤熟化。
綠肥的種類很多,如大豆、苜蓿、三葉草、黑麥、黑麥草、草木樨、小麥、蕎麥、豌豆、箭舌豌豆、燕麥、紫草、豇豆、大麥和毛葉苕子等。其中毛葉苕子是我國北方廣泛種植的綠肥作物,耐寒、耐旱、耐瘠薄,生長迅速,產草量高。燕麥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是優良的糧草兼用作物,作為糧食作物,燕麥營養豐富,蛋白質、脂肪、膳食纖維含量均高于其他禾谷類作物;作為飼料作物,在家畜飼養業上是高級飼草和飼料,燕麥植株高,草產量高,籽粒和鮮干草均為優良飼料,其鮮莖、葉、穗嫩而多汁,比其他麥類作物更富營養,可青飼、青貯、制干草,燕麥作為飼料的優點主要是蛋白質、粗纖維、粗脂肪以及鈣和磷的含量較高。
然而,毛葉苕子莖桿柔軟,不易直立生長,單獨種植易匍匐在地面造成莖葉腐爛,籽實掉落,不利于收割,產量較低。現有技術中雖然也存在將多種綠肥混合種植的案例,但是將何種綠肥混合種植以及如何混合種植能夠達到增加綠肥產量的作用是本領域技術人員持續關注的技術難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燕麥和毛葉苕子的混播種植方法。采用本發明提供的混播種植方法可以使燕麥和毛葉苕子互惠互利,共同生長,顯著提高燕麥和毛葉苕子的產量。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燕麥和毛葉苕子的混播種植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將燕麥種子和毛葉苕子種子混合播種;
所述燕麥種子和毛葉苕子種子的質量比為(4~6):(1.5~3);
在所述混合播種后還包括鎮壓和兩次灌溉;播種期或出苗期進行第一次灌溉,開花期到抽穗期進行第二次灌溉;所述第一次灌溉和第二次灌溉的灌溉量均為20~30m3/畝。
優選的,所述混合播種后燕麥苗和毛葉苕子苗的總保苗量為25~30萬株/畝。
優選的,所述混合播種的方式包括條播,設置行距為18~25cm,播種深度為3~5cm。
優選的,所述混合播種的時期為5月1日~6月15日。
優選的,所述混合播種前還包括輪作倒茬、選地和整地。
優選的,所述輪作倒茬的前茬作物包括豆類作物、油料作物和糧食作物中的一種或多種。
優選的,所述整地包括耕翻,所述耕翻的深度為15~25cm。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未經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210244252.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