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用于雙橫臂懸架形式的空心鑄鋁轉向節在審
| 申請號: | 202210239143.2 | 申請日: | 2022-03-1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4802438A | 公開(公告)日: | 2022-07-29 |
| 發明(設計)人: | 賈彥光;張洋;王微;彭大祥;陳磊;陳志剛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第一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2D7/18 | 分類號: | B62D7/18;B60G7/00 |
| 代理公司: | 長春吉大專利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陳晶 |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長春*** | 國省代碼: | 吉林;2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用于 雙橫臂 懸架 形式 空心 轉向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用于雙橫臂懸架形式的空心鑄鋁轉向節,包括:轉向節本體上開設有用以使轉向節本體與輪轂軸承相配合的貫通孔,貫通孔周向開設有軸承螺紋孔,輪轂軸承通過各軸承螺紋孔將轉向節本體安裝于汽車輪轂;轉向節本體的脖頸位置設置有空心腔,空心腔的四周具有腔壁,腔壁上開設有輕量化孔,輕量化孔用于砂芯定位以及排沙,以實現進一步輕量化的目的,通過對開排沙孔以實現制動盤的通風散熱;其脖頸位置有凹陷加強筋增加上控制臂安裝點的剛度并且沿著Y向的截面壁厚大于等于沿著X向截面壁厚;其軸承安裝面設有凹槽減少與軸承的接觸面積以規避由于鋼軸承與鋁轉向節之間受力后變形量差異導致的摩擦異響。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汽車零部件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于雙橫臂懸架形式的空心鑄鋁轉向節。
背景技術
轉向節是汽車懸架的重要零部件之一,它的作用是連接各控制臂總成,安裝用于安裝車輪的輪轂軸承,連接車輪與車身;傳遞并承受汽車載荷,安裝相關零部件,保證汽車穩定行駛。在汽車行駛過程中轉向節受力交變的沖擊載荷,因此在設計時要求轉向節具有高強度及耐久性。
通常的轉向節材料一般為鑄鐵或鍛鋼,現有的適用于雙橫臂懸架形式的轉向節,從工藝形式上可以分為四種;鑄鐵轉向節適用于乘用車,可用于鑄造復雜的截面形狀的產品,相比鑄鋁具有較高的材料性能,較低的成本,但具有重量很高的缺點;鍛鋼轉向節很少用于乘用車,廣泛應用于商用車領域,帶有軸頸結構的轉向節。相比鑄鐵轉向節,材料性能高,具備一定的降重效果,但具有成本高的缺點;實心鑄鋁轉向節適用于乘用車,可用于鑄造復雜的截面形狀的產品,相比鑄鐵轉向節,材料性能低,但降重約30%,成本增加50%;鍛鋁轉向節適用于乘用車,相比實心鑄鋁轉向節,材料性能提升,降重約5~8%,成本增加70%;從工藝形式上講,鍛鋁轉向節是現有技術降重效果最為顯著的工藝形式,但是其單件成本也是最高。
由于工藝及材料限制結構設計較復雜、重量普遍較高,從而導致整車燃油經濟性降低;此外轉向節重量全部記為簧下質量,簧下質量的增加也會影響車輛的操控性和舒適性。隨著國家對環保的重視及汽車技術的發展,對汽車輕量化的需求也隨之增大,當前傳統的鑄鐵或鍛鋼轉向節越來越難以滿足汽車行業對于輕量化和環保的要求;從結構與功能上講,應用于雙橫臂懸架形式的轉向節,轉向節脖頸位置具有受力相對較小、對剛度要求不高的特點,是主要進行輕量化的位置,而受制于剛度要求,無法對轉向節脖頸位置進行壁厚減弱。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雙橫臂懸架形式的空心鑄鋁轉向節,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用于雙橫臂懸架形式的空心鑄鋁轉向節,包括:所述轉向節本體上開設有用以使所述轉向節本體與輪轂軸承相配合的貫通孔,所述貫通孔周向開設有軸承螺紋孔,輪轂軸承通過各所述軸承螺紋孔將所述轉向節本體安裝于汽車輪轂;所述轉向節本體的脖頸位置設置有空心腔,所述空心腔的四周具有腔壁,所述腔壁上開設有輕量化孔,所述輕量化孔用于砂芯定位以及排沙。
進一步地,所述腔壁包括第一腔壁、第二腔壁、第三腔壁和第四腔壁;所述第一腔壁和第二腔壁間隔設置,所述第三腔壁和第四腔壁間隔設置;所述輕量化孔包括第一輕量化孔、第二輕量化孔、第三輕量化孔、第四輕量化孔和第五輕量化孔;所述第一腔壁開設有所述第一輕量化孔和第五輕量化孔,所述第二腔壁開設有所述第二輕量化孔,所述第三腔壁開設有所述第三輕量化孔,所述第四腔壁開設有所述第四輕量化孔;所述第一輕量化孔和第二輕量化孔相對設置,所述第三輕量化孔開設于所述第三腔壁的底端,所述第五輕量化孔開設于所述第一腔壁的上端。
進一步地,所述輕量化孔的孔周設置有輕量化孔加強筋;所述輕量化孔加強筋高度為2-3mm,寬度為2-4mm。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腔壁設置有第一腔壁加強筋,所述第一腔壁加強筋位于所述第五輕量化孔下方以及第一輕量化孔上方;所述第二腔壁設置有第二腔壁加強筋,所述第二腔壁加強筋位于第二輕量化孔上方;所述第一腔壁加強筋和第二腔壁加強筋為凹陷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第一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未經中國第一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210239143.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