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凡納濱對蝦高繁殖力的分子標記X1W1及其應用有效
| 申請號: | 202210202367.6 | 申請日: | 2022-03-02 |
| 公開(公告)號: | CN114592068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5-02 |
| 發明(設計)人: | 隋娟;欒生;孔杰;代平;孟憲紅;羅坤;曹家旺;譚建;陳寶龍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C12Q1/6888 | 分類號: | C12Q1/6888;C12Q1/6858;C12N15/11 |
| 代理公司: | 青島合創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7264 | 代理人: | 王曉曉 |
| 地址: | 266000 山***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凡納濱 對蝦 繁殖力 分子 標記 x1w1 及其 應用 | ||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凡納濱對蝦高繁殖力的分子標記X1W1及其應用。所述分子標記X1W1的核苷酸序列如SEQ?ID?No.1所示,其中第300位堿基T在凡納濱對蝦群體中的等位基因頻率≥51.67%。本發明還提供了所述的分子標記X1W1的引物,包括核苷酸序列如SEQ?ID?No.2和SEQ?ID?No.3所示的擴增引物以及核苷酸序列如SEQ?ID?No.4所示的延伸引物。凡納濱對蝦高繁殖力分子標記X1W1可以不受生長階段的限制,能夠用于凡納濱對蝦早期選育,快速選育出繁殖性狀優良的親本群體,促進凡納濱對蝦高繁殖力新品種的選育進程。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水產動物分子標記輔助育種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凡納濱對蝦高繁殖力的分子標記X1W1及其應用。
背景技術
凡納濱對蝦(Penaeus?vannamei)又稱南美白對蝦、太平洋白蝦,隸屬于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甲殼綱(Crustaeea)、十足目(Deeapoda)、對蝦科(Penaeidae)、對蝦屬(Penaeus),是我國和世界養殖產量最高的對蝦種類,也是單一產值最高的水產養殖種類之一。2020年我國養殖產量超過180萬噸,產值超過700億元,約占世界總產量的40%。我國每年種蝦需求量超過100萬對,苗種需求量超過1.5萬億尾。凡納濱對蝦具有產卵量高,可多次產卵的特性。然而在苗種生產中,雌蝦的繁殖能力存在巨大個體差異。在一個生產周期中,部分雌蝦從未產卵,而有的雌蝦能夠多次產卵。培育高繁殖力(產卵和產卵量)新品種,對于提高育苗效率,節省生產成本具有重要意義。繁殖性狀屬中低遺傳力性狀,傳統的育種方法進展緩慢,借助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可有效加快選育進程。
作為第三代分子標記,單核苷酸多態性標記(SNP)具有豐富度高、密度大、穩定性強、共顯性等特點,成為目前蝦、蟹等經濟甲殼動物中應用最廣泛的分子標記技術。目前,有關凡納濱對蝦繁殖相關SNP標記的開發較少,并且產業中缺乏可應用于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的標記。因此,開發高繁殖力的分子標記對凡納濱對蝦的新品種培育具有重要意義。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凡納濱對蝦高繁殖力的分子標記X1W1及其應用。分子標記X1W1能夠用于凡納濱對蝦高繁殖力群體的篩選中,其鑒定效率及準確率高。
為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凡納濱對蝦高繁殖力的分子標記X1W1,所述分子標記X1W1的核苷酸序列如SEQ?ID?No.1所示。
進一步的,所述分子標記X1W1的第300位堿基T為候選X1W1_SNP位點。
進一步的,所述堿基T在凡納濱對蝦高繁殖力群體中的等位基因頻率51%。優選的,所述堿基T在凡納濱對蝦高繁殖力群體中的等位基因頻率≥51.67%。
本發明還提供了所述的分子標記X1W1的引物,所述引物包括核苷酸序列如SEQ?IDNo.2和SEQ?ID?No.3所示的擴增引物以及核苷酸序列如SEQ?ID?No.4所示的延伸引物。
本發明還提供了所述的分子標記X1W1或者所述的分子標記X1W1的引物在用于篩選具有高繁殖力的凡納濱對蝦群體中的應用。
進一步的,篩選具有高繁殖力的凡納濱對蝦群體的具體步驟為:提取凡納濱對蝦群體內(家系、品系或地理群體)測試樣品的DNA,并將其作為模板,利用所述引物進行飛行質譜分型,若分型結果中分子標記的第300位堿基T的等位基因頻率≥51.67%,則選擇該凡納濱對蝦群體作為培育凡納濱對蝦高繁殖力的親本。
進一步的,所述凡納濱對蝦家系或群體測試樣品的數量在30尾以上。
進一步的,在飛行質譜分型中,PCR擴增的條件為預變性94℃3min;變性94℃30s,退火56℃25s,延伸72℃30s,共重復40個循環;最后延伸72℃4min;4℃保存。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未經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210202367.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